陈言是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防止当权者陷入前朝往事的失败覆辙。
而能否虚心纳谏,也就成了评判君王是否贤明的一个标准。进谏一般由言官担任,言官在各朝称谓有所不同,监官、谏官、垣官、台谏、谏议大夫等等不一而足。此外,明清时期的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都兼有言官的职责。
不是所有人都能担任言官的,这得要有胆量和魄力,因为如果碰上个心胸狭窄或者有报复心的皇帝,搞不好就把小命都搭上了。尽管如此,历史上还是出了许多有名的言官,后来还做了高官,如于谦、王世贞、海瑞。唐代的魏征也做过言官,也是一位非常正直且有眼光的人。
魏征(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巨鹿)人,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先后辅佐过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历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主持过梁、陈、齐、周、隋诸史的修撰。
魏征以史为鉴,先后给李世民进谏“二百余事”,使李世民避免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开创有着不可磨灭贡献,以至于他去世后,唐太宗悲痛不已,哀叹丧失了一面“人镜”。
《谏太宗十思疏》系贞观十一年(637)魏征上唐太宗的奏章。文中他总结隋亡的教训,援引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警句,劝诫逐渐奢华的太宗应保持励精图治的作风,注意处理好君民关系;又委婉道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和“居安思危”的道理,提醒太宗要从十个方面检点自己,以争取臣民的信任,确保李氏江山的稳固。
魏征不愧为深谙治世之道与君臣艺术之人,通观全文,气势逼人而论证婉转,词锋犀利而陈辞恳切,让人敬佩不已。来,看下魏征这篇谏文,看他都说了哪十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