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道德经》是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600~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老子曾为周王室管理书籍。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道家“老庄”。《道德经》的语言精辟凝练,闪烁着圣人高维度的智慧,妙语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中国的政治、军事、哲学、文化、艺术、养生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 [xiá] 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当民众不再畏惧统治者威权时,那么统治者更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不要逼得民众没办法安居,不要逼得民众无法维持生计。只有统治者不压迫民众,民众才不会被民众背弃和讨伐。
因此,有道之君有自知之明而不炫耀;有自爱之心而绝不妄自尊大。所以要去自见自贵,守持自知自爱。
- 【感悟】:
- 老子在本章中重点阐述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小我即使拥有家产万贯,还是活着痛苦之中,有钱也不一定幸福。大我只想利益众生,痛他人所痛,永远不会被小我所扰,始终享受精神上的幸福。
- 1、从企业管理来讲,任何一种企业管理,都需要一套管理制度来约束全体员工。
- 有约束才有有自由,自由是相对的。因此,既有的约束是否是合理的,要看是否是为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在公司管理制度面前都应该是一律平等的。每个员工都应该去除小我而成就大我。
- 2、一个高瞻远瞩的管理者,所制定的重大政策不必经过每个人的同意。
- 这既没有必要又几乎是不可行的。一种政策的实施,也必然会影响企业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人心波动。有一些合理的政策,在刚发生的时候,往往需要以暂时牺牲一部分人的小我利益来作为代价的。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受到损害的人肯定会有抵触情绪。这时候,企业制度的强制性就起了作用,不服从也必须服从,至少在行动上必须服从,这涉及到小我与大我的矛盾。
- 3、企业管理者的权威是建立在多数员工长期对企业信任的基础上的,所以才有“威信”一说。
- 员工信任企业,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企业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而发展的,是他们自己的事业。因此,只有企业和员工结成了真正的事业共同体,才能建立真正相互信任的关系。未来的企业发展趋势是平台+个体,而不是传统的雇佣关系。
- 4、“威”是无条件的服从,“威”的执行对于被执行者往往是“狎其所居,压其所生”。
- 企业不能过多地去用“威”去强制管理员工,甚至侵犯员工的切身利益,那样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任何事物都遵循作为作用与反作用。高压管理的后果是员工对企业失去信任,失去信任的企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威”了,只剩下消极怠工和辞职。
- 5、企业管理应该是恩威并施的,而且应该恩重于威。
- 恩来自于“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德行,恩才是“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的。根据“大者宜为下”的原则,相对强势的管理者就应该对员工应采取谦卑感恩的心态,匍匐在地,托起员工,真正地关心员工的利乐疾苦,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 6、圣人有自己的主张,但绝不自以为是;有自爱之心,但绝不妄自尊大。
- 守住做人的根本,不去做过分的事情。既有原则,又懂得通权达变;懂得通权达变,又知道回归原则的重要。圣人之道,如此而已。圣人知道不知道的,却不显现出来;处下保护自己,却不高高在上。故“至于道德者,富贵、名利不足以累其心。”
- 总结:老子教导我们对世间的万物都要保持敬畏之心,为人处事要谨言慎行、戒慎恐惧,不可恣意妄为、自由泛滥。同时告诫我们在家里、在团队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发生严重的内斗、内耗。所以老子希望我们不要有太多的小我,而要有大我和大爱,才能获得更多的人心和信任,从而成就更大的事业。
(欢迎关注【阳明国学堂】,一起悦读,分享国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