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一中南校区2015级“与教育大使的对话阅读交流”和班主任的学习活动圆满结束。
本次“与教育大师对话”暨第四轮班主任学习活动,重点阅读研究了一些大师的思想,充实下头脑,提高下境界,拓展下视野,可以称作“仰望星空”。读书不要说“没空”,读书还是得“有用”,读书不能被“代替”,读书不能全“当真”,读书之后要“沉淀”。
下面就让临沂一中的老师带着你与大师对话,品名家思想!
跟孔子学评价学生的艺术
年级主任郑鹏
郑主任从四个角度和大家进行了分享。通过孔子对颜回、闵子骞的评价阐释了“表扬学生要具体”;借助孔子对子路、宰予、冉求的批评,特别强调“批评学生讲依据”;通过讲述孔子与子游、子贡、子路之间的调侃和沟通的故事,说明了“沟通学生讲策略”;并结合孔子对学生的评价的两个侧面,提出“评价学生要辩证”。他还通过孔子两次看学生看走眼的实例,“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明要随着学生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评价。他结合对《论语》文本解读和教学实际案例强调,评价学生是一门艺术,是建立亦师亦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我们应该用心去了解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只有客观地发展地评价学生,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郑主任发言后,李飞、徐勤滨、黄腾龙、王瑶蕾等围绕孔子思想、学生评价等问题做了发言。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舍我其谁大使命,引发自得巧教学
苗云涛
苗老师围绕孟子的“舍我其谁”和“引发自得”,生发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师者的自我定位和价值观。孟子三乐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们今天为了创造我们满意的社会,也要有把教育英才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的使命感,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里找到自己的幸福感。二是对学生的认识。孟子认为人皆有四端,老师帮其发掘扩充而已,所以我们做老师的至少要作为一种理想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三是对教育的认识。孟子认为“善教,民爱之”“善教得民心”,故而“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我们就是要做得学生之心的教育,而不是只是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让课堂变得更生态。四是教育的方法。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强调“引而不发,跃如也”“言近旨远,守约施搏”,对我们少教多学具有很好的启发。
苗老师发言后,刘军、钱希余、薛明扬、曹景亮等老师就职业幸福感发表了意见。
孟子(约前372―前289)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研读韩愈《师说》,实现教学相长
丁宝美
丁老师介绍了《师说》的背景。为了扭转“不以师传为荣而以求师为耻”的轻师道的粗俗风气,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挺身而出,强调尊师重道。接着,丁老师从四个角度跟大家做了分享。通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指出当今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答疑难。结合实际教学中重“就道”,求真知的思想,阐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通过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共进,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来论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她结合对《韩愈志》文本解读和教学实际案例强调,教师要在“道”与“业”方面加强自身修养,从“有道”“就道”到“传道”。
丁老师发言后,曹景亮、孟凡梅、薛明扬等围绕教师任务和教学相长问题作了发言。
韩愈(768―824)倡导古文运动,提倡尊师重道,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思想。
历史名儒朱熹: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刘军
刘老师主要朱熹的两个方面作出阐述:刘老师从朱熹的《四书集注》中总结出朱熹的论述教育思想,发现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仅仅肤浅解释,只会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阻碍了知识的迁移,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刘老师还在《四书集注》中认识到对于高中教学中,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就是课堂中的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其次,刘老师就朱熹的教育方法“致知”“践行”相结合做出共享。主要列举了教学中的课堂教授知识,课下学生需要借助练习题,将所学知识和具体落实相互结合来阐明。
刘老师发言后,苗云涛、钱秀惠、吴清芳、薛明扬就朱熹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观点阐明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朱熹(1130—1200)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
从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谈班级管理
薛明扬
薛老师从四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了分享。通过班级管理中的“民主”和“集中”阐释了“‘思想自由’是‘思想’的自由而非完全、绝对的自由”;借助学生挂在口头的“我有……的自由”的现象明确了“‘思想自由’是‘消极自由’而非‘积极自由’”;基于文科班实际特点,点明了“‘包容’是‘兼容并包’的应有之义”;并就“如何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说明了“‘兼容并包’不只是包容,还要兼容”。他还通过班内学生发展体育爱好的实例,强调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将之“兼容”到班级管理中。他结合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的文本解读和班级管理的实际案例倡议大家,我们既要落实“集中制”管理,又要兼顾学生们的合理化建议;既要“包容”学生们的不足,更要善于发现他们值得“兼容”的优点。
薛老师发言后,徐勤滨、苗云涛、贾坤、钱希余就发扬学生民主评议和包容学生展开了讨论。
蔡元培(1868―1940)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张伯苓那里学指导学生爱国
吴清芳
吴老师就三个方面介绍了张伯苓先生的爱国精神,首先,分享了张伯苓先生体现爱国的教育思想,如“青年为民族之生命,教育为立国之大计。”“学校则教之为人。何以为人?则第一当知爱国。”“爱物亦公德也,公德心之大者为爱国家,为爱世界。”其次,介绍了张伯苓先生和严修先生一起帮助年轻时的周恩来完成学业的故事,严、张商议以‘范孙奖学金’资助周赴欧洲留学,他在欧洲多年都是寄款, 每半年一次, 准时不误的故事。她研读了《先生》这本书,就爱国爱学生的观点进行了分享。最后,分享了作为教师,如何将爱国付之于行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爱国和教育学生爱国。
吴老师发言后,钱希余、魏春志、丁宝美就爱国精神进行了讨论发言。
张伯苓(18761―951)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建人、校长,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
跟徐特立学习“合作学习”
马肖肖
马老师就徐特立先生的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徐先生主张利用学习小组,组织成员相互学习;同时实行边工作边学习,解决教育与生活对立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教学中经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数学教学中,我有时会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这时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有时比老师强塞给他们会记忆深刻,理解更加透彻。《徐特立教育文集》提到在普及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与生活对立的问题。学习时间不仅限于晚自习,睡前、课前,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只有合理的安排时间才有助于自己的学生。
马老师发言后,苗云涛就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方法发表讨论,张艳举例说明小组讨论在学习中重要性。
徐特立(1877―1968)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
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与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张艳
张老师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敬业乐群”与“手脑并用”两方面并结合具体教育教学事例给大家做了详细的阐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体系一直把“敬业乐群”这一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贯穿始终,在《黄炎培画传》一书中指出,所谓“敬业”,即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从事职业和全社会做贡献的追求;所谓“乐群”,即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的精神。只有敬业乐群,才能“使有业者乐业”,使他们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另外黄炎培先生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讲练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张老师还结合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渗透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注意事项。
张老师发言后,苗云涛、丁宝美就张老师报告中的关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如何确定这一方面进行了讨论发言。
黄炎培(1878―1965)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
夏丏尊“爱的教育”助力学生“养成实力”
曹景亮
曹老师从《爱的教育》“译者序言”入手,引出“爱的教育”教育理念,然后,从分析“爱”师者自身,“爱”学生生活,“爱”学生学习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爱”师者自身方面,即教师要追求礼仪和趣味,我们在着装等方面求礼仪,生活上求趣味,内在就是像“夏丏尊着长衫,追求趣味,其实是做事平实稳重,是一个谦谦君子,不事浮夸。”“爱”学生生活,主要从真诚、细致两个方面介绍夏丏尊教育学生的生活实例,援引刘军老师在宿舍管理上的现实例子,联系生活。“爱”学生学习主要是从夏丏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自觉的教育策略,精准适宜的学习方法指导,健全品质的学习情感指导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他通过夏丏尊学生丰子恺《悼夏丏尊先生》等文章,讲明“爱的教育”的深刻影响,即“养成实力”,并谈到临沂市最美青少年黄浩然的励志事迹,进一步阐释“爱的教育”。
曹老师发言后,苗云涛、李飞就“爱的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点评。
夏丏尊 (1886―1946)是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他一生实践“爱的教育”,注重学生实力养成。
走进梅贻琦,提升自我修养
魏春志
魏老师介绍了著名的“从游论”,即“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他结合自身经历谈了教师的自我修养,意志品质,情绪情感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他还举例说明梅贻琦为人低调,行胜于言,个性沉静,寡言慎言,民主宽容等光辉形象,使听者们感受到了大师的个人魅力。随后他以“钱学森之问”引入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一解》指出,我们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了解自己,适应环境,做一个善良的人。魏老师谈了梅先生的群育思想,梅先生一向重视体育,并把体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要借篮球联赛去培养学生舍已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体会各尽其能,团结合作的精神。
魏老师发言后,吴清芳就群育,曹景亮就篮球联赛后的指导,李秀君以全班女生参加拉拉队,黄腾龙就篮球联赛中“问题生”的教育,苗云涛就篮球联赛如何组织班会分别发言。
梅贻琦(1889―1962)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课堂“教学合一”,沟通“循循善诱”
孟凡梅
孟老师引用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中的三句话来解读“教学合一”思想。“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题目有千千万,不可能全做过讲到,因此课堂上老师应教授解答某类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某个问题,让学生学会总结答题方法、步骤、破题点,做到举一反三,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课堂上老师要根据学情在学生表现的基础上引领推进,因学定教,启发式地教。她以苗云涛老师的先导课和自己的汇报课为例作了具体的阐释。“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以师生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相互学习为例作了说明。孟老师还通过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阐释了“循循善诱”的教育学生之法,并把它应用到了解决学生交往过密问题上。
孟老师发言后,李飞从学生工作方面谈了看法,张艳、李玉晴、李瑞萍等老师则从课堂上如何设置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方面谈了体会。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思想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廖世承:教育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李秀君
李老师认真研读了廖世承编写的《教育心理大意》《测验概要》等一系列著作,以及《上海经验 教育家办学的个案研究》,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廖世承的教育思想: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科学研究,严循教育规律办学。廖世承指出,教育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才是重中之重。学生的个性多彩多样,为此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课程内容,教学的内容应该充实而富有趣味。李老师结合学校和年级在艺体生的管理上所做的工作对这点进行了实际阐释,认为学校对艺体生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一中精神。意志坚强,持之以恒的实验精神和刚柔并济的管理风格。廖世承在光华附中时制定有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教育制度,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需严格遵守。
李老师发言后,李飞就“教育要适应学生个性”发表了看法,商桂华就“刚柔并济的管理风格”交流了感悟体会。
廖世承(1892―1970)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中等教育专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对发展我国中学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和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验等教育科学的研究。
教育理想的实践——跟随梁漱溟
贾坤
贾老师就“教育理想的实践”与“孔子学说之重光”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实践和教育智慧。在《教育与人生》中,梁漱溟认为“愚、穷、弱、私”都是中国社会自身的表面病象,事实是中国当时“愚而益愚、穷而更穷、弱而更弱、私而益私”。梁漱溟把中国问题的症结归于文化的衰弱。对于这个问题梁漱溟认为唯一可行的道路是乡村建设。于是他设立乡农学校和乡学、村学。在《孔子学说之重光》篇中,梁漱溟说“当我们研究孔子学说,首先应问,孔子毕生致力研究的到底是一种什么学问?”“孔子最大的学问、最根本的学问。——明白他自己,对自己有办法,是最大、最根本的学问,我们想认识人类,人是怎么回事,一定要从自己入手。”高中生处在十六七岁的年龄阶段,对自身的认识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帮着学生自己认识自己,培养学生主动的习惯。同时,我们作为老师也需要自己认识自己,所谓“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贾老师发言后,徐勤滨、曹景亮、薛明扬就“教育理想”及“自己认识自己”进行讨论。
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向马学良学习,做好青海籍学生工作
宁配荣
宁老师主要介绍了向马学良先生学习的三个方面。第一,马先生与少数民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找到第一手的资料,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学生。第二,注重细节、注重基础。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细节,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夯实学生的基础。第三,双语教育要根据各民族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的有语言,有的已经转用了汉语,有的有文字,有的没有文字,情况不同,其双语教育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方法。他结合对40名青海籍学生的不同情况分析,提出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宁老师发言后,黄腾龙、徐勤滨、李玉晴围绕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了发言。
马学良(1913―1999)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民族语言文学家、民族教育家。
刘彭芝:一生为一大事而来
商桂华
商老师从刘校长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内涵进行发言,并将其归纳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爱和尊重为关键词;课程改革需要处理好六种关系。其中“截断众流”的意思是要在第一时间中止每一个人不好的意念,不好的习惯,不好的方法。这一教育思想可指导实际生活中,学生迟到,完不成作业,宿舍扣分等问题的处理,及时发现问题,抓住教育契机。刘校长的著作《一生为一大事而来》充分体现了她的观点:教育是爱的延伸。“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流淌在这本书字里行间的就是刘彭芝对学生、对同事和对学校真诚而热切的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爱和宽容,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关怀,做到大爱无言,润物无声。
商老师发言后,钱秀惠、马肖肖分别就“爱和尊重”和“截断众流”进行发言。
刘彭芝(1945―)是当代非常突出的教育家,人大附中校长,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为当代中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书生与班级管理的民主科学精神
徐勤滨
徐老师研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主要从中对班级管理实践和教育理念进行了提炼,并和现实教学实践相结合。首先,徐老师从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生活实践提出疑问,魏书生老师一直当班主任,还到全国各地讲学,做报告,出书,写笔记等,他还做了校长,教育局长等行政职位,他是如何进行班级管理的呢?徐老师认为首先是魏老师的人格魅力在起作用,人格魅力的主要源泉又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徐老师还从学生对爱的认知,感悟,反馈等方面进行了他的实际情况的说明。其次徐老师认为魏书生老师的民主精神,也是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方面,例如凡事商量一下的精神,充分体现的民主。再次就是科学的管理模式,魏书生老师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态度教育方法都是非常科学的。
徐老师发言后,王瑶蕾就民主问题进行了交流,何海真就老师的人格魅力进行了感悟交流,黄腾龙就科学管理发表了看法。
魏书生(1950―)是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聆听李镇西,学做有智慧的教师
何海真
何老师首先介绍了李镇西老师的“平民教育”思想。平民教育是相对于精英教育而言的,是面对大多数人的教育,是为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均衡教育资源是实施平民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例如通过建立教师互换机制,鼓励教师轮流,让不同层次学习的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并结合当下临沂教育所倡导的教师轮流制度的实例,何老师做了详细阐述。其次,何老师通过研读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两个案例阐述了“爱心教育”,谈了尊重学生,重视教育失误的重要性。如通过差额选举班干部先肯定落选者的案例,深刻体会到在处理学生的各种“民事案件”中,以尊重为前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教育失误转变成教育财富的案例,分享了做智慧教师必备的素质。
何老师发言后,姚复英就尊重学生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马肖肖就自身教学中实用性的建议做了交流。
李镇西(1958―)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
李瑞萍
李老师认真研读了《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从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两个方面,结合实际教育教学进行了分析。李老师提到,学生本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爱好。他们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按流程拼装起来就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白放手也是一种教育,当然放手并不是放任,而是指充分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老师把握大的方向。我们老师发挥的作用应该从助推器逐步转变为发动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暂时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的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再设计教师的位置。
李老师发言后,李玉晴、钱秀惠分别就放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做了发言,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大家受益匪浅。
李希贵(1959―)现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苏格拉底的“审判”
王瑶蕾
王老师首先从“自知其无知”“德即知识”和“苏格拉底法”三个方面介绍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她指出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学到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应具备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并重视德育教育,苏格拉底法作为一种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王老师认真研读了《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 对其中第四、五、十四、十五章内容作简要阐述并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我们教师的具体做法:班会德育序列化及德育课堂渗透;教师要持续专业发展和个人魅力等。发言中引用苏格拉底名言和故事,说服力强。
王老师发言后,徐勤滨、刘军就苏格拉底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人类的善=灵魂合乎道德的理性实现活动
黄腾龙
黄老师借助与其“对话”的形式,阐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善恶观。通过“属人的善=灵魂合乎道德的理性实践活动”论述了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目的;借助“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说明了要围绕引起学生的“惊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出“启发+激励”是教师激发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的两大手段;他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吠犬之用,胜于睡狮”“习惯能够造就第二天性”等,论述了对文科生中成绩相对落后学生的培养,按照“指出优点、塑造自信;强调问题、提醒缺点;适当任用、实践锻炼;紧跟督促、培养习惯”四个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他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善恶观强调,教育教学就是紧紧围绕使学生的“灵魂做出更加合乎道德的理性时间活动”展开,这样一来,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一堂“惊异”学生的课,都变得更有意义。
黄老师发言后,贾坤、李玉晴等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善恶观等问题做了发言。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与班级教学制度
钱秀惠
钱秀惠老师在认真研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后,就其中的一些与实际紧密相连的理论和思想,结合教育实践进行了阐述。首先,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学制度及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直到17世纪,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个别施教制。 其次,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同时,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钱老师发言后,丁宝美、王瑶蕾等就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理论和艺术教学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卢梭: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钱希余
钱老师从两个角度对“自然教育理论”进行了讲解,并联系当前教育状况进行了反思。首先,“自然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是指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自然人完全可以适应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然而当前教育现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父母无法独立生存。其次,教育来源具有多样化——自然、人、事物。自然、人和事物都可以作为教育素材,但只有三种教育协调一致,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人的天性才会完美发展。但是要想三者形成合力,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顺应自然的教育,即顺应人的年龄特征。反观现实教育,“我们培养了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钱老师发言后,魏春志就“培养自然人”交流了看法,李飞对“教育要适应人的年龄特征”发表了意见。
卢梭(1712―1778)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
“偷师”杜威,锻造更好的自己
李玉晴
李老师认真研读了《“偷师”杜威-开启教育智慧的12把钥匙》这本书,从“做中学”、经验改造、德育教育三个方面,联系实际教育教学进行了剖析和反思,清晰地指出了日常教育生活中应该坚持以及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从做中学”,就是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其次,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经验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不能一味地按照经验教学,要重视与学生“共情”,达到身体、心智、情感上“合一”,将自己还原成他们中的一份子,并提携之,劝诫之,引导之。最后,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皆应渗透德育教育。
李老师发言后,李秀君就德育教育具体到实处进行了讨论,钱希余对师生“共情”表示了肯定,李飞对如何贯彻“从做中学”发表了意见。
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也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
高中教育需借鉴蒙特梭利幼教思维
姚复英
姚老师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了分享。蒙特梭利的儿童观强调“内在的生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具体地说,蒙特梭利的儿童观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强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其次,蒙台梭利认为婴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的鉴别力,称为“吸收心理”。第三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与动物生理发展中类似的“环境敏感期”现象。第四,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蒙台梭利的教师观认为儿童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员和指导员。蒙特梭利教学法的特质归纳起来有三点,透过“有准备的环境”,达到幼儿教育的目的;推崇混龄的、个别化的教育;强调教学过程的高结构化。
姚老师发言后,薛明扬、商桂华等围绕蒙氏教学法展开了讨论。
蒙特梭利(1870―1952)是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
“教育思想的泰斗” 苏霍姆林斯基
李飞
李老师从三个方面:用教育思想管理帕夫雷什中学;用全面和谐教育发展理论促进学生成长;用师本主义理念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详细阐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李老师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办好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思路。吸取与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对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大有裨益。他说:对照《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及《给教师的建议》等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
李老师发言后,苗云涛、魏春志、刘军、徐勤滨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发言讨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 “教育思想的泰斗”。
文 曹景亮 薛明扬 孟凡梅 丁宝美 贾 坤 图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