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科学探究精神的名言名句】如何成为一个科学思考者?

时间:2023-03-09 22:12:0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内容来源|这篇文章摘录了图书出品的书籍

《科学思考者》,万维钢

如果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首先,什么是科学?

“科学”可能是我们时代最强大的词。

如果说一个东西“不科学”,那就是宣判了它不行,它表现得再好也是偶然的和不值得学习的。

如果我们说什么东西是科学的,那就说明它不但是对的,而且是高级的,代表最高的认识水平。如果有问题,我们就想要一个科学的答案。

科学和迷信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19世纪有位法国哲学家叫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提出了一个关键洞见:宗教迷信给你的是“教条(doctrine)”,科学则是一套“方法(method)”。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第一个人只告诉你什么是什么,第二个人却告诉你如何取得知识,你就应该听第二个人的。

相信方法,就是要重视事实调研,而不是听从别人给的预设立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曾经把“科学方法”总结为下面五步——

  • 观察
  • 提出理论假设
  • 用你这个假设作出一个预言
  • 做实验来验证预言是否成真
  • 分析你的结果,如果结果符合你的预言,你的理论就可能是对的;如果不符合,你就需要修正假设。

1910年,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写了一本书——《我们如何思维》,正式提出“科学方法”是判断科学和不科学的标准。

杜威有个来自中国的学生叫胡适,胡适有句名言叫“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说的就是科学方法。我们相信科学并不是因为科学是什么“权威”,而是因为科学的方法厉害。这个认识够高级吧?

一般人,包括很多科学家,对于“科学方法是什么”的认识就到此为止了,但是这个认识太浅了。其实这套方法并不足以让人相信科学。

比如你听说了牛顿力学,就在家里抛小球做实验,发现牛顿的重力加速度理论是对的。你能说你验证了牛顿力学吗?你只能说在你家这个地方,对小球来说,牛顿力学是对的。

那别的地方和别的东西呢?你敢说登陆器在火星上的运动也符合牛顿力学吗?太阳系以外呢?就算你做的所有实验结果都符合牛顿力学,你也只能说你的结果“支持”牛顿力学,而不能说你验证了牛顿力学。

这个道理就如同就算你看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也不能保证天鹅就一定是白色的……你无法排除黑天鹅存在的可能性。这就是“归纳法”的局限性。

思考需要事实、只是事实和全部的事实——可是你永远都无法验证全部的事实。事实可以误导,绝对的客观公正根本就是一个神话,科学理论也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

如果牛顿力学可以被相对论取代,你又怎么能说相对论就一定是对的、就不会被别的理论取代呢?只有数学可能绝对是对的。

对真实世界来说,没有任何方法能判定一个理论绝对是对的。现代的哲学家有很多观点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他们的共识:根本没有什么一锤定音的“科学方法”。

二、演绎法和归纳法

相信科学不是盲目的信任。我们不但要知道科学的结论,更要理解科学家的解题思路,不然你依然是一个不思考的人。

科学研究中有最常用的两个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DeductiveReasoning),是指运用一个现成的理论,通过逻辑推导,形成判断。做数学题完全就是演绎法。从已知的定理和公理出发,经过若干的推导和计算,形成一个结果。

还有最早来自亚里士多德的、最基本的逻辑“三段论”,也是演绎法——

大前提:人都要吃饭——这是要用的理论;

小前提:这些士兵也是人——这是理论的适用范围;

结论:这些士兵需要吃饭——这是对理论的运用。

我们平常说“讲理”,本质上就是演绎法。我们要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各种理论,都是为了要用演绎法。演绎法的要点是你不能光记住几个别人说的结论,你应该掌握一些理论,自己能在各种场合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归纳法(InductiveReasoning),则是在没有理论的情况下,从一些事实出发,自己总结出一个理论,也就是从案例中发现规律。

比如说,你注意到不管是上体育课还是干体力活,男性的表现都要比女性好,于是你得出一个结论:男性的身体素质比女性好。

这就是归纳法。你没有使用任何理论和现成的知识,你只是从事实中总结了一个规律。

我们平常说要有“洞见”,要“积累经验”,要潜移默化地训练一种感觉,这些都是归纳法。使用事实验证理论的假设,也是归纳法。简单地说,演绎法是从理论到对事实的判断,归纳法是从观察事实到总结理论。

这两个方法都有弱点。使用演绎法可能高估理论的适用范围,作出一厢情愿的推导;使用归纳法可能因为不完全的事实得出片面的规律,容易出黑天鹅事件。

科学思考应该两种方法一起用:归纳法能帮助演绎法做事实验证,演绎法能帮归纳法寻找规律的发生机制。

比如说,你观察到,在数学竞赛中拿名次的大多都是男生,于是你得到一个理论:男生更容易在数学上达到高水平。这是归纳法。可是你能据此就不让自己的女儿搞数学竞赛吗?不能。

你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个规律。是女生不如男生聪明吗?还是因为大部分女生不愿意学数学?如果是后一个原因,也许你恰恰应该鼓励女儿学数学。

找到一个规律是不够的,你必须了解那个规律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才行,为此你需要演绎法。有事实有理论,这才叫完整的思考。

三、日常生活中,

科学思维能派上什么用场?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跟团旅游,导游把你们带到了一个饭店吃饭。你们一边吃,服务员一边向你们推销一种茶叶。你喝了一杯用它泡的茶,觉得很好喝,价格也能接受,而且有人在买,导游还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你想买,可是你很不喜欢这种被人安排的感觉。那你买还是不买呢?作决策要排除各种心理偏误的影响,要理性客观,要诚实面对大脑中各种声音的冲突,所以你应该先冷静两分钟,是吗?不是。

正如大多数逻辑问题其实是语言问题,大多数决策问题其实是信息问题。你犹豫不决是因为你没有对这个事儿形成“综合了解”。

旅行社和饭店的口碑、茶叶的一般价格都可以轻易上网查到,你只要拿出手机到“大众点评”之类的App上搜索一下就什么都能知道。

了解了这些信息,特别是了解了一般人买了茶叶后有什么评价,你就能作出很好的决策。如果你感到自己正处在黑暗之中,你要做的不是犹豫,而是开灯。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人们所能犯的最低级的错误就是没有掌握关键信息。老年人买不靠谱的保健品,家长给孩子报“量子波动速读班”,在旅游景点误入黑店,这些对科学思考者来说都是根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没有充分利用轻易就能取得的信息。

我看到一个新闻,说有个贪官被查办了,老百姓纷纷放鞭炮庆祝。报道里写这个贪官是当地一霸,生活极其奢侈,办公室里喝的水都泡着冬虫夏草……我感觉这简直是魔幻现实。

如果那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贪官,他为什么还能长期在那儿当官呢?

这些事儿提醒我们,想对一件事情形成综合了解,你需要掌握三个方面的信息和判断——

第一,这件事一般都是怎么办的?

第二,在各种一般的做法之中,对你来说最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第三,为什么有人坚持错误的选项呢?

1.取得信息

人只有在做不熟悉的事情时才需要思考。一个好消息是,你不熟悉的事儿,可能是别人很熟悉的事儿。

选学校,买房,修车,看病,到政府部门办手续,在陌生的城市找地方吃饭,这些都是一般人不会经常做,但是每天都有无数人在做的事儿。

对这样的事儿你没必要重新发明轮子,应该直接上网搜索相关的信息。有一个关键词叫“攻略”。

冰岛自由行攻略、土耳其签证攻略、2020年深圳小升初攻略,办什么事儿都有现成的攻略。这些文章几乎都是各大社区的普通网友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写的,详细又有逻辑。

而且,其他一些人实战之后,遇到跟攻略说得不一样的地方,还会回来评论和更新一下。

在理想的信息环境中,这件事只要有一个人办过,就等于所有人都办过;如果有十个人办过,就等于所有人都熟悉它。

如果你要买车,品牌、型号、性能、外观、评价,一般价位多少,在哪儿买服务好,你在第一次试驾之前就应该完全掌握。

如果你要看病,这个症状大约是什么病,大概会怎么治疗,最可能用到什么药,哪家医院看得比较好,那个医生的口碑如何,你是可以事先知道的。

美军有句格言:“如果你发现你在打一场公平的战斗,那你就是没有做好任务计划。”

对于那些很多人都在做的事儿,如果你到现场才纠结于关键决策,那你就是没有做好调研工作。充分的调研能让你树立“主流”的意识,你做什么都应该是“这个我很熟,这是我主场”的样子。

当然调研不见得都在网上,打电话问朋友、托关系找专家有时候也是必要的。但我真是觉得应该开发一个AI助理应用,就叫“网上怎么说”。要办什么事儿直接问它,它会综合网上各方意见,给你提供一个主流方案。

不过,主流方案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方案,你有时候需要了解比一般水平更高级的信息。

2.形成判断

科学思考者不能做每件事都跟一般人一样。一般人的做法有时候是错误的做法,只有高水平信息才能让你作出正确判断。

最高级的信息是“当前科学理解”。有些争议话题,涉及科学知识的,你可能真得去查一查最新的论文才知道。

你还可以查阅政府和学术机构的官方网站,特别是美国政府的一些部门、美国癌症学会之类的机构会把一些常用科学信息放在网上。中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所以你最好熟练地掌握英文。

此外是看主流媒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主流媒体通常会及时进行分析报道。

再者你还可以在一些开放式的网络社区进行查询。

很多人说网上信息都是垃圾——我看那是他们去的地方不对。像维基百科、知乎、丁香园之类的地方,质量其实是很靠谱的。

好的网络社区应该像科学家社区一样:开放式讨论,重视个人声望,允许随意批评。我看到的局面是,论坛对大多数问题都能形成一致意见,很多科普文章的水平相当高。当然你需要熟练地掌握一点调研功夫。

Google研究员丹尼尔·罗素(DanielRussell)有一本书叫《搜索的喜悦》,里面介绍的高水平调研能让你收获很多东西。比如说“冬虫夏草”。如果你平时科学意识就比较强,你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调研。

“食疗”“滋补”这些东西根本就不科学,都是老一套的错误认识。如果你想较真儿一番,直接上Google搜“冬虫夏草”,第一页就会告诉你以下信息——

  • 它卖得很贵;
  • 有假货,容易导致重金属中毒;
  • 它被认为是一种中药;
  • 它可能没有真实效用。

你发现最后一点似乎有争议,因为也有些网站在鼓吹冬虫夏草的好处。这时候你要关心的是资料的来源——

一个叫“香哈”的网站列举了冬虫夏草的种种功效,包括补肾益精、止血化痰、补虚……一直到抑癌抗癌、美容养颜等,一共12项功能,简直就是神药;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说,“秋季进补冬虫夏草不可乱吃”;

新华网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合作的“科普中国”项目明确说冬虫夏草不但没有神奇作用,而且对身体有害;

财新网有篇文章直接就叫《起底冬虫夏草:一个“中国式”大骗局的始终》;

知乎上有好几篇科普文章,都说冬虫夏草无益有害,有的还引用了学术论文。

香哈是个美食菜谱网,它代表老百姓的认识。湖北卫健委是从老百姓的认识出发,稍微往科学上够了一够。

直接从科学角度谈论冬虫夏草的,没有一个说它有什么真好处。事实是科学共同体对冬虫夏草的“功效”没有什么强烈争议:大家公认它不但没功效,而且很可能对人体有害。

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是非不分、黑白不明的地方。而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冬虫夏草真的没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呢?

3.“不充分均衡”

简单的原因是高级知识和老百姓之间有隔阂。这个时代的信息很发达,但是的确还有很多人不会做调研也能当大官。

不过,如果仅仅是需要科普的问题,那现在中国人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上当受骗的人应该越来越少,冬虫夏草应该越来越便宜才对啊,为什么还贵了呢?不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你还不能算是个真的明白人。

我在“精英日课”专栏讲过决策理论和计算机科学家埃利泽·尤德考斯基(EliezerYudkowsky)的《不充分均衡》这本书。

尤德考斯基有个关键思想叫作“两因素系统”。世界上之所以有那么多不合理的现象和事物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它们是两因素系统。

比如冬虫夏草,你知道它没用,这只是一个因素,还不足以让你彻底不买它。还有一个因素是“很多人认为它很值钱”。

比特币值钱并不是因为它有用,茅台酒那么贵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喝。很多人买冬虫夏草并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作为一个贵重礼品送人。

人们不一定认同它的功效,但是认同它的价格,这就是一个两因素系统的均衡。要想打破这个均衡,只对少数人科普是不够的。社会习俗必须把“冬虫夏草没用”变成一个公共知识,以至于送冬虫夏草就等于是对智商的侮辱才行。

正是因为有这些不合理而又均衡的系统存在,我们才更需要亲自去调研。把这些系统性的原理也想明白,才算达成“综合了解”。

如果做事总能先做到综合了解,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你只要看看那些名校的优秀大学生就知道了。中国也好美国也好,这些优秀学生做事总是选择最优路线。

他们在报考大学之前就会把自己感兴趣专业的毕业生去向、毕业后的收入水平调查得明明白白。

他们在选课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这门课能给成绩单带来什么,这个老师容不容易给高分。

他们在考试之前不但知道考试范围,而且可能已经用上届学生的考卷做过练习。他们在找工作之前会对公司、对行业都进行充分的调研。

他们在面试之前会刷面试题,甚至会为了在谈话中表现出自己读过一本书,而突击阅读那本书的书评。他们做什么都会先研究攻略,所以任何事都能做到主流水平。可怕吧?

不可怕……其实有点可怜。

中国管这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Deresiewicz)把这叫“优秀的绵羊”。

如果做什么都找攻略,你还有自我吗?大家都走主流路线,这条路还值得走吗?主流路线最大的问题是不冒险。有时候不调研,直接去,就当作一场冒险,反而更有意思。

有时候故意不按攻略行事,才能发现更好的机会。但是“综合了解”给你提供了底线——“优秀的绵羊”固然不好听,可起码你是优秀的。

需要项目管理资料合集的同学可先关注然后私信我哦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了解更多”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