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接触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焦虑、抑郁、学习疲惫的事例,心理问题破坏一个孩子、破坏一个家庭的事件越来越严重。
来自网络
心理疾病不同于生理疾病,发病原因复杂,潜移默化形成,突然爆发,难治疗,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甚至一生。至今,没有任何医疗方法能够迅速解决。
造成今天这种情况原因多方面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心理学知识的匮乏、家长的缺位错位、社会因素等等,这些都是大家所共识的,而文化因素往往被人忽视,文化对于人的认知、人格塑造、心理的影响是一生的。
首先,流传最广、危害最大莫过于被歪曲的名言: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这句话流传在所有涉及到教育的场所:学校、培训机构、家庭,几乎所有人在教育孩子时候都会脱口而出,成为教育孩子刻苦学习、考得好成绩的金科玉律!
可悲!可叹!可怜!不知道这句话还要害几代人!还要毁掉多少人本该平凡或伟大的快乐人生!还要让多少本该绽放的生命提前凋零!
来自网络
把读书偷换概念为单纯的成绩,把为理想奋斗的人生价值看成是苦,把读书的目的解读为更高的物质条件,把人生的快乐解读为物质上的满足,把读书的苦和生活的苦对立起来,大错特错了!
来自网络
这句话大概取意于曾国藩劝学篇,那我们就还原真实的曾国藩谈读书。
曾国藩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曾国藩认为读书是可以启心智、润灵魂、塑人格,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让人脱胎换骨、涅槃重生。曾公愿世代诗书传家人格高尚,而不是为一己之私欲,谋求功名富贵。
今天我们为了什么让孩子读书?只为分数成绩,只求孩子飞黄腾达、功名富贵、物质丰足,无视孩子人格、精神、道德培养,人生智慧启迪。
来自网络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有远大志向,这样在纷繁世界中才能意志坚定勇往直前,不会迷失自我自甘堕落;读书要有识,这样才不会目观短浅不识大局,不断有更高的追求。
今天我们教给孩子的志向是什么呢?哪怕是一只乡下的猪也要拱一拱城里的白菜!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这只猪如果真到了城里,祸祸的就不会是一颗白菜了。
曾国藩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不必死记硬背,要沉浸其中,反复玩味推敲,让读书变得轻松愉悦。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急一时,只需久久为功、玩味体验、感悟真谛,品味读书之乐。
今天我们做了什么?读书急功近利,把成绩看成唯一,用成绩衡量孩子的成败,用成绩撕碎孩子的尊严和自信,用成绩判断孩子是否努力,用成绩好坏评定孩子的道德情操。读书成为摧残孩子们的大凶器,读书哪有乐趣?
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这句话让读书的少年们整日惶恐不安,成绩差者觉得现在读书苦,成绩差,未来生活必然受苦,成绩优异者,总是恐惧成绩下滑,未来生活坠入苦海,长此以往,必然郁郁寡欢、心困魔障,甚至求死解脱!
侥幸熬出读书苦海,满心欢喜准备享受幸福生活,哪想好成绩解决不了生活中的问题,工作、爱情、人际关系稍有挫折,瞬间万念俱灰、生无乐趣,或迷失自我,或愤世嫉俗,或躺平逃避,或消极厌世,哪还有生活快乐?
来自网络
马丁路德金说:人类最大的危险,莫过于真诚地无知和认真地愚蠢。
更可怕的是为了一己私欲,引经据典、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站在道德制高点,堂而皇之,还要让人歌功颂德—这是为你好!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句话,让读书苦,不读也苦,过去苦,现在苦,未来也苦,生苦活苦,万般皆苦。这样读书读他何用?不读也罢!
我愿呐喊,无论有意无意,无论目的何在,请不要再用这句歪曲名言,蘸着人血,吃着最后的晚餐而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