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永不放弃的名人名言3个字】董里日记|49、谈人生志向,分享古代士大夫动人心弦的三句话

时间:2023-03-08 10:29:4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看过短视频,很有趣。

一个孩子告诉自己的家人,他长大了要当医生。

奶奶说,当医生好啊,工资高;

爷爷跟着说,当医生好,当医生好,油水多,能捞到不少好处;

爸爸说,当医生社会地位高,孩子你要多努力;

妈妈说,当医生有前途,当医生好;

孩子不解的问,可是我的老师说,当医生不是为了治病救人的么?

此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不说话了,脸上却显露出非常鄙夷的神色。

一个非常有趣的视频,可是却折射出非常严重的社会思想问题。

在我们的家庭中,有多少父母,在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油水学”简直快要成为了平民哲学,那么,试问,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会真正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吗?

朋友问我,你天天拍视频都没人看,你还拍它干嘛。

我说,别人看不看是别人的事情,但是我做不做却是我的事情。很多时候,即便“油水少”,自己要做的,仍旧应当一往无前地去做!


在古代,士大夫们他人的人生志向是什么呢?下面,笔者就分享三句非常动人心弦的三句话,这三句话至今仍旧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


(1)、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春秋末期,出现了一本非常著名儒家著作,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书。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儒学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人生志向。

汉字的有趣在于我们的每一个字都是拥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说“木”这个字。木是象形字,代表着树木。而在木的下面加上一个横,便为“本”,根本的本,就像是一颗大树,其根部便为本;而在木的上面加上一个横,便为“末”,细枝末节的末,大树繁茂的枝叶便是细枝末节。如果没有根,那么叶子必然是不复存在的。

所以曾子说: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曾子

那么曾子认为的“本”是什么呢?

曾子言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想要实现天下太平的心愿,必然是要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倘若我们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去注重培养,就好比放弃了做人之根本,而选择投入到一些细枝末节中去。

故而曾子总结道: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家学问的重要历史性文献,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廉政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2)横渠四句

北宋时期,有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便写下了这么四句话,流传至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位读书人名叫张载,这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明末的著名哲学家王夫子独崇此人,他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张载

“为天地立心”——

天地什么心呢?《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最大的德便是让众生都能够生生不息,故而,中国的读书人,本就应当注重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人应当顺天而为,而不应逆天而动。故而古代皇帝的诏书,第一句话便是“奉天承运”;古代的讨伐军,檄文必定会有“替天行道”,我们虽然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但你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吗?

“为生民立命”——

什么是生民安身立命的本呢?毫无疑问,就是“德”,《大学》中反复强调的便是“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一个无德之人,是难以立足于文明社会中的。如果无德之人,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那么,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必然是巨大的灾难。是故“财聚而人散,财散而人聚”,人之道,也应当如同天之道那般,“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这样,生民才能真正安身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中国人大抵不会像亚里士多德那般,说出“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师”是和“天地君亲”一并要在家庭的中堂供奉的“神位”。我们的父母有过错,但是作为子女的是没有资格到处去宣扬的,自己的老师亦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最根本的原因。

我们这么重视先圣的思想著作,传承至今,先圣自然会保佑我们中华民族。

“为万世开太平”——

太平社会是中国古代最高的社会理想,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持续改善民生,无一不是历代统治者的最高目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这句话便集中体现了太平社会应当是什么样子的。

《易经》第13卦,为“同人卦”,卦象上为天,下为火。天是向上的,火也是向上的,两者亲亲和和,故而名为“同人”。这一卦象集中反映了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即是人们能像天火一般,团结亲和,破除小家的概念,不计较个人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故而卦辞上才会写着“同人于宗,吝”;“同人于郊,无悔”。本着这种心愿,即便”志未得也”,也是“无悔”,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能达到自己无悔便可以了。


(3)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为什么佛学有如此大的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笔者认为这与佛学的宏愿是密不可分的,它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在佛学中,有“四大菩萨”的概念,菩萨即是《心经》所谓“菩提萨埵”之谓。“萨埵”即是“有情众生”,而“菩提”代表着觉悟,代表着智慧,代表着仁爱。一切有情众生,只要听闻佛法,立足实践,普度众生,便可成佛。这便是佛学最为可爱的一面。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故而人们也称菩萨为“法王子”。

汉传佛教中的四大菩萨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为释迦摩尼佛左右的胁侍菩萨,并称为“华严三圣”。观世音菩萨自不必多说,《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总是会在关键时刻帮助唐僧一行人,以救苦救难为己任。而地藏王菩萨被称为“大愿菩萨”,道场就在我们安徽的九华山。

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什么心愿呢,便是这句话,“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其无量功德虽然与佛平齐,但却不现佛身,愿以菩萨身帮助众生以脱罪。

这也是为何佛学能与孔子代表的“儒学”与老子代表的“道学”并立于中国哲学之林,并称“儒释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三者殊途同归。

儒学重在入世,解决人现实的需要;道者“导”也,给人以指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佛家重在讲述人对于未知世界的一种虔诚。儒释道三者皆认为,德为体,这是其共通之处。

2020.8.22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