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学习《弟子规》活动。
一位学生上课迟到了,他说他替一位家长代叫班主任去了。老师对他说,学校有传达室,不需要他去叫。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弟子规》上说了,“长呼人,即代叫!”估计这个学生也就是想钻牛角尖,调皮一下。《弟子规》里的内容,绝大部分讲事法、不讲心法,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而一些着相之人,将其教条化,依样画葫芦地学习,越学越固执、不通人情。导致《弟子规》屡受诟病。
《弟子规》虽然是事法之学,但如果能从其规矩中领悟其存心,就能开启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受益。
《弟子规·入则孝》,以孝顺父母为切入点,讲如何与家人相处,强调彼此关怀,守望相助。《弟子规·出则悌》是讲在外面如何做人,强调看破名利,言行之间,要尊重他人。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只要牵涉到财物,最容易影响彼此的关系。《大学》中说: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若能将财物看得轻,人世间就少很多的纷争。
朋友之间,那仗义疏财的,往往朋友特别多,人缘特别好。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先有尊重的心,才会有尊重的事,而不是相反。吃饭、坐走,如果不是出于尊敬心,先让长者就是徒有形式,没有智慧。因为日常生活中,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要先让长者的。
比如说,下汽车时,自己先下,给长者开门,服务长者下车。在这里,“幼者先、长者后”同样也是表达了一种尊重。
由尊重心激发出来的行为,必然是有智慧的。不会受“长者先”这种名相的局限。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如果刚好有空或者顺便,代长者、朋友叫一下人,也是挺好的。不能把它理解为任何时候长者要找人,你都要无条件去服务一下。
有一个词叫“见机行事”,在生活中,如果不懂得变通,就会被调皮的学生冷幽默一下。明明想逃一下课,却还以落实《弟子规》为由,自己“长呼人,即代叫”去了。
代叫人一定要有始有终,不管叫得到,叫不到,都要有一个回话,不要让人等着急。这是做人起码的教养。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按中国人的习俗,“称尊长,勿呼名”是对尊长的尊重。但各国风俗习惯不一样,要随顺各地的习俗。《礼记·曲礼》中也说:“人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对尊长,勿见能”,在尊长前不显示才能,那毛遂自荐怎么解?要得尊长提携,要显示才能;应聘找工作,也要显示才能。所以,对这句话最合适的解释,应该是不要在尊长之前恃才傲物,也许改为“对尊长,勿傲能”更恰当些。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几句是讲在路上遇到长者,要如何表现尊重。现在时代不同了,一般人到路上遇到长者,通常表达尊重的方式是:点头微笑,问好。如果彼此有时间的话,也会停下来多寒暄几句。若是见到长者、朋友,视而不见,就会让人感觉没有礼貌。
打躬作揖这种礼节,在国学圈子里,还有小范围的流行。如果在大街上行这种礼,不是被人当作怪物,也一定要笑死人了,甚至以为拍电视呢。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关于坐立的长幼有序,这种情形现在很少见到了,幼辈们就差骑在长辈头上了。
上下有序,在一些庄重的场合还能常常见到。比如说在典礼上,地位尊贵的人,先就坐,其余人随后就坐。
主客有序,也是有的。家里若有贵客来访,主人会自然地升起尊重之心,先请贵客坐,自己随后就坐。当然,这是限于贵客的。很多朋友是熟不拘礼、很随意的。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这里是讲威仪。说话时的声音,前去见尊长、对答、告辞时,应该具有的仪态。出门在外,有这样的威仪,是很令人尊重的。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要以事奉父兄一样的心态,事奉尊长。看到这句话,想起了佛教的名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
“出则悌”这一部分,提到最多的是尊长、长者,如果将其仅仅理解为长辈就狭隘了。这里的尊长,其实是包括朋友的,将朋友如尊长、长者一般地对待。
果然把朋友当尊长,言行举止间自然就有尊重,行为也自然得体。如果没有尊敬心,就算做到了《弟子规·出则悌》中提到的所有行为,也不过是没有灵魂的形式躯壳,可笑得很。
(插图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