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老母
“寄生油何生良!单击《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这句经典名言,可以说是从侧面角度狠狠地称赞了诸葛亮。
作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军事家,诸葛亮一生智慧过人,计谋超群,一直被后人敬仰。除去诸葛亮的军事家身份,他其实还是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父亲,一封临终前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诫子书》,成为古今教育之家教名篇。全文虽然只有短短86个字,却字字珠玑,其教育思想从古至今,影响深远。
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观《诫子书》,很多名句,比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等,其实早已被我们用作修身名句,书于纸上,裱以镜框,悬于大堂。
《诫子书》意蕴深刻,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与见解。今天,诺妈就诸葛亮的《诫子书》,谈谈古人的育儿智慧,以及在孩子早期教育中,《诫子书》对父母的两点启示。
先简单说下译文吧:
有道德修养的人,时常以静思反省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淡泊名利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安定清静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一个人只有静下身心,潜心研究,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不立志,不下苦功夫,就算是天才也学不成东西。对自己不严格要求,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自己有积极上进的意志;冒险草率,急躁不安,也无法陶冶自己的性情。
年华随时间飞逝,意志与日消磨,人最终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也无法与时俱进,担起社会之重任。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破落家舍里,后悔不已。
中国是个男权的国家,男尊女卑,自古以来,对男儿期望比较大,花下的功夫也比较多。诸葛亮是一个身居要位,日理万机,忙碌的父亲。无论是从家族,还是从国家大局考虑,他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出色、成才,所以这封《诫子书》中,不但寄寓着一位深情的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期望,也是一个国家管理者对下一代的期待。
在这篇《诫子书》,诸葛亮主要向儿子指出了心态与学习对成才的重要作用,我倒觉得这封家书更适合给现代父母看,针对早期教育,父母们特别要注重两个“力量”。
一、心静的力量
诸葛亮将“静”作为修身的要务,可见静听心声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一个人若能静对内心,知道了自己要什么,也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踏实了奋斗的脚步。
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女同学,她看起来一点儿也不聪明,穿着有些土气,见识也并不高明,甚至有些木讷。
大学的生活缤纷多姿,有多大热情,就有多大舞台。当别人热衷于社团活动,热衷于竞选演讲,又或者分身于校外实践活动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她捧着英语书死命学习的身影。其实她的家境并不好,其实她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做家教,去兼职,从而让自己穿得好看些,生活得宽裕些。但是,她没有,除了校园内的勤工俭学,她似乎把剩下的时间全花在了学习上。
那个时候,我对她的做法特别不理解,曾试图走近了解她。她告诉我,她喜欢学英语,也觉得学英语有用,所以现在多花功夫学习。
后来,毕业了,她没有按着分配去向从教,而是去了一家外贸公司。
后来,她淡出了同学的圈子。
再后来,十多年后的同学会上,她的名字突然被提及,令人震惊的是,她再不是从前那只可以被遗忘的“丑小鸭”,而是成为被所有同学羡慕的“白天鹅”!她自己开了公司,成为行业中的女强人,辗转世界各地,开拓更广的天地。照片中的她,一袭礼服,温婉而有气场。同学中,曾经再风光的谁谁谁,在她的光环下都黯然失色。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一个君子成器的必由之路。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智慧。在静中学会思考,是人生的大智慧,由此作出的决定,才能促使一个人坚定地心无旁骛地沉静做事。而“俭”是广义的,除了生活上要节俭,精神上、行为上都要“俭”。大树成材,要劈去枝枝蔓蔓,才能汲取养分,茁壮成长。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克服外界种种诱惑,坚定不移地认准目标努力,才能有成功之日。
这个功利的社会,让我们爱恨交加。在活色生香的社会里,我们倍感焦虑和压力,我们努力奋进,也渐渐把压力转嫁给了我们的孩子。我们附和着社会各个方向发出来的呐喊,想方设法按着要求去培养孩子,把自己对生活的渴望放在对孩子的希望上。我们帮孩子设计人生,却很少有谁愿意去倾听孩子自己的心声,并愿意伴着孩子的节奏去摇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提出的这句修身名言,其实在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更是对为人父母的一个要求——父母摆正了心态,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二、学习的力量
诸葛亮的《诫子书》,主旨是劝勉儿子立志勤学。“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
孩子出生,都似一张白纸,大多数的孩子,其智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为什么在三岁以后,孩子慢慢有了区分?主要还是来自后天学习的力量,改造者,正是为人父母!
脑科学证实,3岁以前是孩子大脑飞速成长的阶段,这段时间对孩子的培养尤为关键。诺妈曾在之前的文章中也介绍过几个名人专家的家教之道,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家庭早教”对孩子的重要作用,比如一生成功培养出多个博士子女的蔡笑晚,排除社会各界非议声音,毕生坚定不移地致力孩子早教。如果说一个孩子培养成博士是个案,那么三个、四个孩子个个都能培养成博士,我们不得不对早教做一番深思。
学习对于孩子的改变力量是无穷的,前提是父母要有学习的精神和身体力行的信念。一个在生活中能够时时教给孩子知识的父母:走楼梯教孩子数数,玩扑克牌教孩子认数,爬山过程中教孩子认识植物,散步过程中教孩子运动机能……相比一个下班后忙于应酬,吃完饭后忙于手机刷屏,又或者周末忙于麻将的父母,动不动把孩子丢给电视机,又或者送培训机构解放自己的时间,其学到的知识,在孩子大脑发展中起到的化学作用是截然不同的。学习对于孩子的习惯养成,一生受益。
突然想起前些年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提倡读书要身体力行: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经常读书吗?
一个学生什么时候最美?是当他端坐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学习的时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学习,又如何去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封《诫子书》,字字珠玑,为人父母,更应悟其道,修自身,再育儿!
(家有男宝,致力于男孩成长研究,为父母们提供有价值的男孩养成法则!欢迎订阅头条号“诺妈家有男宝”,也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诺妈家有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