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说:“中国人的文化中总是留下庄子的烙印。”
庄子是一位非常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他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很大,可以借用张炳麟《庄子解故》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明世哲人,莫若章先生。
”庄子非常擅长讲故事,他把自己的任性与浪漫,通过一则则有趣的故事展现给世人,于是便有了这“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之称的《庄子》一书。
庄子|中华书局
《庄子》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能让人们在有趣的故事中,得到醍醐灌顶般的顿悟。鲁迅称赞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在这些文章中,我们能看到庄子忘己忘名、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洒脱自由。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庄子没有消极避世,而是选择追求内在的本真,达到了精神世界的超然物外。
其实,庄子就像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心理医生”,他告诉我们: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只要做到“断舍离”,内心就能收获一方清静。
戒断负面的情绪
人活世间,难免会为了身边人怒,二三事恼。
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先戒断负面情绪,再去面对生活世事。
《庄子·山木》里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有一只船正面撞了过来。
这人朝对面的船喊了几次都没人回应,他很愤怒,于是便指着对面破口大骂。
等到对面的船驶近时,那人才发现对面竟然是一只空船。
刚才还怒气冲冲的人,怒火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原来让人生气的不是撞船,而是对面的船上有没有人!
有时候,事情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态度。
正如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所说: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而言之,生活中除了10%的事情我们无法掌控,其余的90%都受我们情绪的影响。
也许,最好的处世态度就是,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波澜。
《庄子·庚桑楚》中有言:“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人生路上,我们遇到的最大敌人,往往不是能力,不是背景,而是负面情绪。
不同的情绪造就不同的人生,千万别让自己输给了情绪。
割舍多余的欲念
人的欲念是无止境的。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
《庄子·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
这个木匠叫梓庆,他擅长制作一种乐器,在上面雕刻出纤巧的花纹。
每次做好之后,大家都惊叹不已,以为鬼斧神工。
鲁国国君听说了他的盛名,召他进宫,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梓庆说,我没有什么技巧,只是在制作乐器的时候,从来不分心。
制作之前,先斋戒静养心思;
斋戒三天,让自己不再怀有获取赏赐、爵位和俸禄的思想;
斋戒五天,让自己不再心存非议、夸誉等杂念;
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形体。
把外界的干扰全部排除后,再进入山林选择材料,直到对制作乐器这件事胸有成竹了,才动手制作,直至完成。
梓庆谈起自己的创作过程,看似轻描淡写,却说出了匠心的奥秘:做一件事,须无杂念。
开始创作之前,先清理了心中的杂念,既不期待赏赐,也不惧怕惩罚。他忘掉名利,保持内心清净,才做出了这样鬼斧神工的乐器。
《庄子》有言:“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意思是说,做人做事不宜平添杂念,心念杂了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也就自身难保。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被杂念困扰。
这样的念头就像紧箍咒一样,让你挥之不去,越是在意,越会适得其反。
但欲念虽然难以根除,却可以割舍。
只要摒弃多余的欲念,静下心来,专注当下和眼前,便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远离没有必要的争辩
人之际遇,有顺有逆。
认知不同,何必争辩?
在《庄子·逍遥游》中,讲了一个大鹏与学鸠的故事。
大鹏身负垂天之翼、心怀青云之志,它一心想要飞往南方的天池。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大鹏付出了很多努力。
当这件事传到学鸠与蜩的耳中后,它们不由得笑了起来。
学鸠与蜩嘲笑大鹏说:“我们可飞不了那么高,最多也就能飞到树梢上。但即使飞不上去,那就落下来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费劲去往远方呢?”
大鹏之所以会被它们嘲笑,是因为彼此之间的认知不同。
认知局限的人,看高自己,自命不凡;而认知深广的人,为人谦卑,不与人争。
正如《庄子》所言:“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立场不同,选择不同,是非的观念,也就不一样,难免会因此争辩。
人生应该学着不去计较这些不同,远离那些没有必要的争辩。
因为无意义的争辩,只是在自我消耗。
真正有实力的人,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会急于辩解,而是会省出时间和精力,好好打磨自己,在岁月洗礼中荡涤污浊,留下一片清风朗月。
不值得的人,不值得的事,不值得的物,都试图抢走属于你的人生。
学会戒断负面情绪,割舍多余欲念,远离纷杂争论,把原本属于你的人生,从这些不值得中抢回来。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所念,而不念于世俗悲喜,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愿我们都能跟随庄子的脚步,将有涯的人生,活出无涯的精彩。
作者|不雨亦潇潇,说书的侠客,仗剑的书生。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