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有哪些名言是关于水很重要的】论《道德经》之“上善若水”

时间:2023-03-05 21:48:0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当今世界中国国学文化的复兴;老子的名言“尚善若水”已经成为很多书法爱好者争相创作的素材,广泛挂在文人阿萨彻索,甚至企业家的办公场所,很优雅。

并能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调和心态与陶冶情操之妙用。虽然其中不乏有附庸风雅之人,但人心向善之意值得称道。

毛泽东书法“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虽妙,但当论及其妙在何处,如何可以做到之时?人们往往含糊其辞、语焉不详。或强曰:“无为、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等等”。实则细思极恐,若“上善若水”本意真是如此,事事不争,不作为,处众人之所恶;那在世人看来,岂不非愚既蠢乎?何人愿意真正去如此去做呢?即便有人痴迷,执着的做到了;也将会成为他人眼中的怪人,而非圣人吧! 如果企业职员如此,职员将会成为企业中不思进取,一团和气的中庸职员。用于经理人,经理人将成为是非不分,毫无主见的和事佬;用于企业老板,企业必将在社会竞争中消亡,老板自身也不复存在。如若“上善若水”仅是如此浅浅之见,《道德经》也不可能流传千年,老子也不会成为世界第一哲学巨人;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德国人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也不会将《道德经》称为其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上善若水"一词出自《道德经》王弼版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世间万物,芸芸众生,为何老子独独钟情于水,以水为媒来阐述《道德经》之大智慧呢?想必定有他的缘由;那么我们就先从认识和理解“水”来进行探讨吧!


水分子构成图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水是生命之源,水是H2O,是一种简单的氢氧二元化合物,是地球上大量存在,最常见的基本物质;但也是公认的地球生命最重要组成物质,。此点说明老子确实抓住了人~这个宇宙生命体的核心要素。水虽重要,却又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直至近年水污染造成病患滋生,方引得各方关注和加强治理。实则如同我们当今社会中,唯有爱你之人失去之时,方知爱之深、失之痛!父母之爱、夫妻之爱、兄弟姐妹之爱,皆是如此。

在大自然之中:水至低,不争强、走低洼、懂迂回、容百川,被老子称之为“百谷之王”。水至高,高在天、仰望而又不可及;唯有虔诚膜拜、祈求上苍、承接雨露之作为。水至亲,翩然雨下、或倾盆、或牛毛、不论山川、不论贫瘠、不论悲喜、润泽万物、民莫之令而自均。诚如老子言,天地不仁,视人类为刍狗;同时又是万物之宗,玄牝之门,缔造自然,绵绵若存。万物同宗,原子重组,组态不同;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势之不同。


水润万物

水势强,则在天;或云蒸霞蔚,或倾盆而下,雷电相伴;水势弱、则在地、在沟渠。人也亦然,人势强,则显达、则权贵;或刁蛮、专横、跋扈。人势弱,则伤、残、病、贫、愚。强弱之变,犹如水之在天地轮回;高下相倾、有无相生,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前后相随,恒道也。

研究了自然界的水,我们再来看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会发现很明显它是在表相,是在借助水来表达大智慧之人的外在之相。大智慧之人,平和如水,润泽万物、处下不处上、恩泽万物,而又善于在丛山险壑之间婉转迂回;犹如人间大道般的存在;使人心怀感激而又无被施舍与藐视之感。紧接着老子以高屋建甄、极其精炼之言,快速连续的排比,列出了达到上善若水境界的具体七善之法:“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善高度概括、极简、艰涩难懂,往往容易被人所忽略;因此常人只知“上善若水”而不知“七善之法”。然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上善若水的核心为“居、心、与、言、政、事、动”这七善;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老子从“自我,与人,做事,时机”四个方面深刻禅悟。详细而全面的引喻和揭示了,如何做到上善若水的境界。下面为七善生活感悟与企业管理应用心得,以期抛砖引玉

上善若水

第一善“居善地”:明面上居善地是指要生活居住在好的地方,暗喻在社会工作中认清自身位置,做人处事时要内省心态,把握分寸,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

“孟母择邻”而居的典故,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孟子母亲即为“居善地”的典范。而今现代社会也时常报导重金购房择邻而居的新闻,其原因皆在于;人们目之所及,耳之所闻、习之所俗,均来自居住之地;所见所闻,耳濡目染,积久成习。可见,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对一个人小到日常喜好,大到人生轨迹,都会在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显著作用。

“居善地”孟母三迁

又如古语“君子不立于危墙”则是深层居善地的含意,据史书记载,在三国时期,孔子有一位后人叫孔融,品格高尚,文采极高。当时平民百姓乃至连袁术、曹操这样的枭雄对孔融也是非常的敬重,然则他却忘记了老祖宗说的“君子不立于危墙”这句至理名言,恃才傲物,惑乱军心,一再将自己至于危墙之下,最后被曹操所杀。

曾经“华为的北大高材生因写万言信被辞退”的新闻事件报道引爆网络,何也?不少人觉得,该员工虽然说多了话,但也不至于辞退。然则是任正非看了他这封万言书后,不仅没有表扬这名新员工,还批复此人建议辞退。按理说员工肯花时间为公司提建议证明对企业有归属感,为什么任正非会讨厌呢?其实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细想一下就明白了,对于刚入职新员工,其心态位置和精力应该主要放在对公司制度、流程、文化、具体负责板块进行快速了解和学习。尚若在这些宛若“修身、齐家”阶段还未进行完成的情况下,就去为公司考虑“平天下”之大计;岂非正是盲人摸象,纸上谈兵吗?与企业和自身毫无益处。

“居善地”老板心愿

遍观现今中国企业,任何一家在行业中有些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几乎都是在市场中跌打滚爬、披荆斩棘、九死一生闯荡出来的;其领导人阅历极为丰富,每位企业的创始人几乎都可以写一部行业的发展史;因此他们是不缺思想的,缺的往往是把领导想法转变现实的执行力和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诚如京东公司创始人刘强东的名言:“公司请你来不是让你证明我的决策是错的,是解决和执行!”由此可见,企业职员在工作中处理好“居善地”的问题,是异常重要的!

莫以善小而不为,格物方可致知。员工从着眼于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小问题上入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还会获得领导的高度信任。当你解决的问题多了,领导自然会交给你重要事情。既要当仁不让,勇于承担,更要避免不在其位,胡思乱想、乱谋其政。

第二善“心善渊”指修炼心态,去甚、去奢、去泰;主动提升自己,心胸开阔,淳朴深邃;拥有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份淡定与自信。

“范蠡功成身退”春秋楚人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载,最终三千越甲终吞吴,勾践成功复国之后,居功至伟的范蠡不为功名所困,选择功成身退,隐居江湖。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三散家财,始终淡泊名利,尽得道家高人计然真传,其心至渊。

“心善渊”范蠡功成身退

“文仲死不瞑目”文仲是范蠡挚友,和范蠡一起陪勾践卧薪尝胆复国成功,成就了勾践的霸业。可惜,灭吴后,他自觉功高,难免心高气傲,固执己见,同时也不忍舍弃既得之利,尽显腐儒之执着,最终为勾践所不容,被赐死。

上述一正一反两个典故,两位先贤名士,由于对世间大道的参悟与理解心态不同,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不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不论是在企业中工作的职员,还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企业主,都应该修炼心态,审时度势,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第三善“与善仁”可以理解为与周边邻居或亲戚、同事、客户等的接触与交往过程中,与人为善,和和气气、宅心仁厚;无趾高气昂、恃才傲物、嚣张跋扈,笑里藏刀之嫌。

“与善仁”将相和

“将相和”春秋赵国蔺相如出身贫贱,但因在渑池之会上的英勇表现,被 一番。”蔺相如听闻此事,便刻意避免和廉颇见面。有一次,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马,就叫自己的车子绕道而行了。蔺相如的门客看不过去,就问其故,蔺相如答道:“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门人回答:“廉将军自然不如秦王。”蔺相如说:“我都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难道会怕廉将军吗?我是因为顾及到国家的安危,才把个人的恩怨放到一边。”后来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心里非常惭愧,于是负荆请罪,传为美谈。

“与善仁”反面二桃杀

“二桃杀三士”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骄傲自大;一日晏子设计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因三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给功劳大的。公孙接与田开疆都不客气的先拿了一个桃子,古冶子没拿到桃子,气得拔剑相向,并极力羞辱了公孙接与田开疆,最终三人均惭愧拔剑自刎。

上述“相如让道”典故道出了与人为善,宅心仁厚的处事做法,化干戈为玉帛,将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并且廉颇蔺相如双方还由此成为了挚友。第二则典故虽然是发生在一个阴谋下的悲剧,但是和他们三人平时的心浮气躁,嚣张跋扈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需要引以为戒;更要深刻体会道德经说的“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世间大道啊!

第四善“言善信”指言而有信。不论自己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谨言处事,言而有信;不轻易做出承诺,一旦做出承诺了,就一定要执行到位,言必信、行必果,不可轻诺寡信。

“言善信”商鞅立法

“商鞅树信-南门立木”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史记》载:当时商鞅想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下令在城墙南门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跳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的信任,后续商鞅变法也取得了成功。

“言善信”反面幽王峰火

“幽王无信-烽火戏诸侯”。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早400年以前原本是西周国都,曾发生过一场相反的事情,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得知是君王假消息后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不信,结果幽王被杀。

上述两个典故,一个是大臣立信,一诺千金,通过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帝国的强盛。一个是帝王无信,自毁长城,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一个企业,一个人更是如此。

第五善“政善治”可以理解为管理国家政务和处理企业事务的能力。努力做到施政有方、援引得当、管理规范、法令齐全,无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之乱像。

“政善治”智圣诸葛亮

“诸葛亮三分天下”诸葛亮本隐居南阳卧龙岗,刘备三顾茅庐而请之;未出茅庐而能三分天下,有经天纬地之才。诸葛亮出山便舌战群儒,联吴抗曹,三国鼎立快速形成。后期诸葛亮为蜀国丞相,主政一方,管理得当,赏罚分明,人尽其心。他南拒南蛮,东连孙吴,北伐中原,鞠躬尽瘁,为蜀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不愧为治世之能臣,更被世人誉为“智圣”。

“政善治”张居正考成法

“张居正考成法” 任大明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上述两相国谋略过人,施政有方,鞠躬尽瘁,均为治世之能臣,为中华千古相丞之典范;更应是我们当今企业管理者或职业经理人所应该学习的楷模。

第六善“事善能” 指我们要通过认真学习和修炼,拥有一技之长的做事能力。尤其精通本职工作或其他某些生活技能,对领导或他人交办的事情能够胜任和完成,不可成为一无是处,意见多多的无能之人。

“事善能”战神韩信

“战神韩信” 江苏淮阴人,熟谙兵法,灵活用兵,从无败绩,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经典: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

“事善能”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文惠王宰牛,手所接触,肩所靠,脚所踩,膝所顶着的地方,都会发出富有节奏的响声,刀子刺进去时也是如此,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就像舞蹈伴奏节拍一样。梁惠王惊叹道:“神奇啊!你的技术为什么这么高呢?”庖丁笑曰:“我很喜欢痴迷研究规律,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牛和一般人看到的一样。三年之后,我看到的是牛表皮下面的肌肉筋骨分布和走向。所以宰牛的时候,臣下不必用眼睛去看,跟着感觉顺着肌理结构使刀。宰牛的刀从来不会硬碰骨头,因为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切割时是有余地的,因此一般的厨师一年换一次刀,而我用了十几年的刀仍像新的一样。

上述两个典故,一个是大将指挥千军万马,战无不胜,在领导的授权下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到了极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是术业有专攻,仔细研究工作对象,透过事物表象找规律,格物致知,将宰牛工作研究升华到了艺术程度。试问此等人才和专家,在任何国家或者企业是否都会受到热烈欢迎呢?

第七善“动善时”指对行动或说话时机的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审时度势,拿捏得当、恰逢其时、直击要害;要在对的时间说对的话、做对的事情;把握精准,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动善时”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春秋时,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奉命去楚国求兵解围。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之人一同前往。他挑了又挑,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再三推荐,平原君才勉强同意。到了楚国,楚王犹豫再三不肯表决。毛遂看准时机,大胆冒死上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楚国援赵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动善时”反面鸿门宴

“鸿门宴”秦末,刘邦与项羽争霸,项羽设鸿门宴欲杀刘邦上,但是在酒宴上,项羽却犹豫不决,善时不动,下不了决心。谋士范增急速安排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计划趁机杀掉刘邦,但被项伯识破后拨剑伴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赐酒樊哙,刘邦乘机以如厕为名逃脱,最终项羽死,刘邦夺得天下。

上述两个典故,一个是毛遂精准把握时机,快速而坚决行动,取得重大业绩。二是项羽犹豫不决,犯了妇人之仁;痛失良机,给自己的对手以喘息之机,最后命丧黄泉。

最后希望朋友们,无论是在人生得意之时,还是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均可静心进入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境界,感悟“上善若水”的大道哲学,汲取道德经那用之不尽的欣喜与开悟。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