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战胜自己的励志名人名言】稻盛和夫:真正顶级的自律,就是战胜自己(深刻)

时间:2023-03-05 21:41:5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稻城老师非常同意“人类开始压抑自己,自己被打败”的观点。

这里的“已”,指的是在欲望面前俯首称臣的自己,指的是忘记了自律、自诫的自己。一个人的自律中,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你自律的程度,决定着你人生的高度。本文摘自稻盛先生著作《活法贰:成功激情》《思维方式》《企业家精神》《利他的经营哲学》中关于“如何自律”的精彩解读,以供大家可以度过一个真正自律而又精彩的人生:

现在的教育制度,只要各门课程勉强及格,就能升级,就能毕业。

这同通过极大努力,取得门门优秀的学生,表面上似乎没有太大区别,及格和优秀一样能毕业。

但两者之间,不仅是成绩差两级,而且包含更重要的本质差别。

成绩全优的学生,为了出类拔萃,必须突破若干的壁障,而在这过程中,有时必须做出拼命的努力。

“满足于及格就行”,还是敢于不断地向“第一” 挑战,不单纯是一个成绩高低的问题,这反映了两者精神上的差异。

如果要实现高目标,必须超越多重壁障,而最大的壁障,是自己一颗追求安逸的心。

只要战胜自己,就能克服其他壁障,取得卓越的成果。

人有好逸恶劳的倾向,主动激励自己,不断克服困难向前进,是件难事。但是,当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时,内心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

人最伟大的能力,就是战胜自己的能力。

一个学生头脑不是很聪明,但非常用功,以优异成绩毕业。另一个学生头脑很聪明,不用功照样轻松毕业。

后者评论前者说:“那家伙拼命死读书,成绩好有什么了不起,我要是认真起来,他才不是我的对手呢!”

毕业之后踏上社会,看到前者获得成功,后者又用“那家伙学生时代并不怎么样,我可比他强多了。”

这样的话来贬低同学。言下之意,自己的能力比成功者更强,更大的成功应该属于他自己才对。

事情果真如此吗?

拼命死读书,意味着少玩乐,少看电视,少追求眼前的快乐,意味着必须战胜自己。

同样,事业上获得成功,也意味着必须抑制贪图享乐的欲望,全身心投入工作。

战胜自己,需要强大的意志。

在评价人的能力的时候,应该把意志的强弱考虑进去。意志软弱、回避与自身作斗争、一味选择安逸,这种人的能力应归于低劣。

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获取成功的能力,绝不仅仅限于所谓的智力。

人真正的能力,在于能否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要作正确判断,首先要明白自己面临的形势。为此需要有触及事物本质的敏锐的观察力,甚至不忽略细节。

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源于精神的集中。而这集中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

精神的集中是一种习惯。如果养成习惯,平时连有关细节也予以注意,那么在任何需要的时刻,立即能将精神高度集中。

缺乏习惯,要做到集中注意力于一点,就极为困难。

你或许太忙碌,无暇养成这种习惯,无暇顾及细节。但繁忙却正是养成这习惯的最佳时刻。

即使你不关心的事物,你也不妨有意地、努力地予以注意。这就叫“有意图的注意”或叫“有意注意”。

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就使你具备一种能力,一旦需要,就能很快做出正确判断。

人只有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注意力,才能随时做出正确决断。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有能耐的人物。

中国古典中有“唯谦受福”的说法。意思是傲慢的人得不到幸福,只有拥有谦虚之心的人才能拥有幸福。

不管在社会上有多大的声望,或是成为统领众多部下的大企业、大组织的领导人,他们都能够始终保持谦虚,没有一丝傲慢。

同时,总是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优先考虑他人和社会,并付诸行动。这样能够抑制自己的欲望和虚荣心,拥有克己之心的人,才是人格高尚的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小心谨慎、不失谦虚、拼命努力,也因此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甚至事迹都登到了报纸杂志上。

但在这过程中,不知不觉之间,放松了克己的意识,萌生了爱己之心,就是利己心开始膨胀,渐渐地开始自夸自赞起来。

觉得自己“克服了那么多困难,干得真不错”,慢慢地就傲慢了起来。就是说,随着成功的到来,随着名气的提升,自己起了骄傲自大之心。

所谓考验,一般认为是苦难的考验,但我认为不仅如此。对于人来说,辉煌的成功是更大的考验。

看到那些事业成功,获得地位、名誉和财产的人,我们往往会投去羡慕的眼神,觉得“那个人真幸福啊!”但是,那也是上天给予他的严酷考验。

有的人事业取得成功,有钱后,就开始过上奢侈的生活。有的人稍稍出名,就开始傲慢。

行为脱轨,匪夷所思。不知不觉中走上歧途,堕入谷底。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以何种态度度过当下,将决定其此后的人生。

不管是喜逢幸运,还是遭遇灾难,在任何情况下,保持谦虚,不失自我,这才是重要的。

请大家理解这一点,不忘谦虚,时时反省,兢兢业业,诚实地度过人生。

只要采取这种人生态度,我们就一定能实现连自己都无法想象到的幸福人生。

我们人类一来到这个世上,就拥有大自然赋予的本能。

其中最强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祖所说的烦恼,而烦恼中最顽固的是被称为“三毒”的三大烦恼:贪嗔痴。

所谓愚痴就是愤愤不平,对人心生怨恨嫉妒,愤世嫉俗,心怀恶意。本能,即烦恼,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本能。

如果没有本能,人就无法生存。

而且,如果我们不以理性对自己的本能、烦恼加以控制,日常生活就会被三毒操纵,使人无法用头脑思考,而是依靠本能做出反应。

但是,本能地患得患失、火冒三丈,本能地宣泄不满,脑中不做任何思考,而是被瞬间涌现的本能、烦恼支配着我们平日的一举一动。

过于强烈的本能往往滋生利己之心,也就是恶念,从而导致灭亡。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克制自身的烦恼,培养利他之心,这时我们需要的就是理性。

我们必须理智地告诉自己“自私的思想要不得,应该为所有人的幸福着想”。

我们应该时刻告诫自己,必须抑制本能、烦恼心,重视感谢之心,心存关爱,胸怀慈悲,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就这样,我们应该不断努力督促自己,保持利他之心。

自古以来人们常说:“人需要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告诫自己“要抑制利己心,发挥利他心”。

这一努力的结果就是你将获得“很有修养”“十分精进”的评价。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詹姆斯·艾伦曾经以“庭院”比喻人的心灵。

他说道,如果不时时耕耘心灵的庭院,庭院中就会落下无数杂草的种子,在不知不觉变得杂草丛生。

如果想要心灵的庭院绽放芬芳的花朵,就应该勤于翻耕,种下美丽花朵的种子。

也就是说,如果放任心灵的庭院荒芜,庭院中自然会长满繁茂的杂草——“烦恼”。

因此,要时时清除“烦恼”这一杂草,在院中播下诸如利他之心、充满关爱的慈悲之心及感谢之心等美丽花朵的种子。

当然,不是播下种子就足够了,还需要坚持耕耘,细心护理,否则“烦恼”的杂草又会长满院子,而好不容易栽下的美丽的“利他”之花却枯萎而死。

因此,需要时刻守护心灵的庭院,让利他之心绽放,我想借詹姆斯·艾伦的话,表达抑制烦恼、心存善念对人生的必要性。

抑制利己心,平时注意敦促自己努力培养利他心和感谢之心。

但真正培养利他之心却绝非轻易之事,必须不断付出努力。“心怀利他,勤奋刻苦”必将改变人格,给人带来幸运。

时刻告诫自己抑制利己,心生利他,只要这样持续努力下去,人格就会得到改善,人也会变得令人如沐春风,还会得到周围人的评价“这个人与10年、20年前简直判若两人”,甚至连面相都会发生变化。

人的容貌是天生的,但相貌、表情却在不断变化。相貌是心灵的镜子,如果时刻塑造、美化心灵,相貌也会变得美丽起来。

一个人只要时常告诫自己抑制利己心,发挥利他心,他的人格就会逐渐改变。

我们要把坐标轴放在人的本质,也就是灵魂这个层面上,对事物做出判断。但是,没有经过相当修行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我们经营者或者政治家因为判断困惑而烦恼,往往会去拜访那些高僧大德。因为修行很深的高僧,他们能够追溯到灵魂层面对事物做出判断。

那么,我们凡人怎样才能在灵魂层面上判断事物呢?这乍看起来很难,其实很简单。

我们在遭遇问题的时候,首先是本能的反应。

比如,有人来谈生意,首先考虑“这生意能赚钱吧”,就是这种本能的反应。

这时,“稍等一下”,自己制止自己,暂时将本能搁在一边,然后使用理性进行判断。

如果理性无法判断的话,就要用利他的精神进行思考,就是在充满了爱、真诚与和谐的灵魂层面上进行判断。

也就是说,一定要在考虑问题时把自己置之度外。

因此运用理性和良心来抑制感性和本能,去控制它们,这种努力非常重要。

遵循发自真我及灵魂的理性与良心,把正确的伦理观、道德观注入心中,也就是遵照“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思维方式,这样不断地用理性和良心来制约感性和本能,一步步度过自律的人生,就能磨炼心志,自然而然地向悟道的境界靠拢。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用一个方法,就是在一天当中,至少让自己静心20分钟,保持平稳的状态。

在现代社会当中,当海量的信息不断涌入时,当紧张的工作不断追逼时,头脑中波涛起伏,思绪万千,无法保持心灵的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将躁动的心灵之波一时镇住,制造一种机会,进入心如止水的状态。

只要这样就能触及灵魂,人就会向着正确的方向行动。在灵魂层面上经营,人生和事业就会顺利。

这么做,就能帮助我们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收获丰硕的成果。



作者 | 稻盛和夫

来源:山东盛和塾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删除。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