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
此前,高晓松将《在北欧,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很丑陋》篇传播到了整个互联网。
很多人都艳羡北欧的生活,身边的朋友也热衷于讨论如何移民去北欧。然而当我重读苏东坡的作品,我才突然惊觉,那位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在他身陷囹圄之时,竟把遥远偏僻的黄州也过成了北欧的生活。
原来,北欧,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心境。
懂得随遇而安的人,无论身处何处,人生处处皆是风景。
01
名动京城,始于才华
公元1057年,汴梁城里来了父子三人。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三人将为中国文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弱冠之年的苏轼早已学通经史,下笔千言,信手拈来。他在应试中脱颖而出,博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极力称赞。
欧阳修以为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是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人非议,只好让这篇文章的作者屈居第二名,也让苏轼因此与第一名擦身而过。
可当试卷拆封一看,作者竟是一名叫苏轼的弱冠少年。惜才的欧阳修忙叫苏轼把以前的文章也拿来一看。而当欧阳修一口气读完苏轼的所有文章,更是赞叹不已,连呼自己要避路,让年轻人出一头地。
于是,“出人头地”的佳话流传了千百余年;于是,年少的苏轼第一次出场,就惊艳了整个京城。
那时候的苏轼,是幸运的。“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考个秀才就要考七次,苏轼却一击即中,名扬天下。这也应了张爱玲的话:“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而那时候的苏轼是痛快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胸怀大志,自以为定能在朝廷大展拳脚;
那时候的苏轼也是骄傲狂妄的,他在年少时就曾写下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自信心太过爆棚,反而引来了老父苏洵的担忧。
那时候的苏轼沉浸在众人的赞赏与追捧中沾沾自喜,却不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在朝他逼近。
02
乌台诗案,身陷囹圄
1079年,苏轼迎来了他人生最大的一次转折——乌台诗案。这一场千古冤狱,将苏轼从神坛上拉了下来。
前一天,他还是一写诗就会被传遍的大文豪,后一天,他就成为身陷囹圄的阶下囚;
前一天,他还是身居要职的朝廷命官;后一天,他已经被下放到御史台大牢,受尽了身体上的拷打,以及精神上的侮辱。
在被关了一百三十天后,苏轼被释放出狱,带着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一路辗转来到了黄州。
苏轼在黄州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大抵在他写与朋友李端叔的一封信就可看得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
黄州的生活是清苦的,苏轼在黄州所任的团练副使只是个虚职,没有半分薪水;
黄州的生活是孤独的,曾经的朋友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即便他们都知道苏轼是被冤枉的,但大家仍然不敢提起笔来,写两句无关痛痒的安慰话。
黄州的生活是战战兢兢,凄凄惶惶的。苏轼即便喝酒,也不敢多喝,只怕酒后失言。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初到黄州所写的一首词,诗里的苏轼就是那个失意的“幽人”,在“漏断人初静”的时分默默咀嚼自己的寂寞和哀伤。
03
凤凰涅槃,化茧成蝶
余秋雨曾经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中写道:“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而苏东坡也成就了黄州”。在黄州这个穷山僻壤之间,在最艰苦的人生岁月里,苏东坡在山水中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在自我的对话中得到了最终的释然。
在《赤壁赋》中,我们知道所谓的“主”与“客”,不过是苏轼的两个自我。消极的“客”感叹“寄蜉蝣于天地”,人生瞬间即逝,如此短暂;积极的“主”便说服他换一个角度思考,以“不变”的心态去观万物,便能与万物永存;消极的“客”哀叹“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渺小,年过半百毫无建树;积极的“主”就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聊以安慰,自然之景无论是天子或是平民,都可共同分享,英雄或凡俗,殊途同归。
在两个灵魂的不断对话、较量和搏斗中,苏轼终于走了出来。凤凰涅槃,化茧成蝶,大抵如此。
04
雨过天晴,随遇而安
在黄州,苏轼给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蒋勋曾说,苏轼取这一名极其随意,不过是因为他在生活最艰苦的时候,他的好友在东边的山坡上开辟了一块地,让苏轼能自给自足,只因这样,苏轼便自号为“东坡”。
然而从苏轼到苏东坡,却实现了他精神的蜕变。
在“轼”这个字上,苏轼曾风光占尽。“轼”,本是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一辆车若是缺了“轼”,便不能成其为完车。古有“登轼而望之”的典故,可见一个“轼”里,充斥着意欲建功立业的进取之心。
而这个“轼”字,也让他尝尽了苦头。个性张扬,故让小人陷害;才华横溢,故让同僚眼红。他也曾抱怨过,痛恨过,也曾呼天抢地地哀叹为何上天如此不公。可经历了半生,他终于放下了,原来随遇而安,便是人生最好的安排;原来顺其自然,人生处处都是风景。
此后余生,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开始了随遇而安的生活。
在东坡种田,别人都嫌苦嫌累,他却建了一座“东坡雪堂”,化身成为“东坡居士”。
遇到一场大雨,别人都慌不择路地跑去避雨,他却吟啸徐行,咏叹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名句。
好友张怀民在黄州江边建了一座亭,别人兴味索然,他却兴之所向,把酒言欢,于是又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诗句流传至今。
一贬再贬,远谪惠儋,别人恨不能一死了之,免受苦难,他却自得其乐,还沾沾自喜地吟叹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小人的迫害没有让苏东坡消沉,他们开始疑惑甚至恐惧,为何苏东坡反而越过越滋润了。
生活的苦难没有让苏东坡沉沦,反而让他明白,余生不长,纠结遗憾不如随遇而安。
05
放下执念,一笑了之
印度有句名言: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放下执念后的苏东坡,一直坚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命运给予了他最深的恶意,他却在转身之间,就将之幻化为最美的诗篇。
小人们给予他最凶猛的打击,他却在临死之前写下书信,告诉弟弟,此生无憾,感谢上苍,他从未遇到过一个坏人。
他与历史上的多少文人骚客一样的命运,怀才不遇,仕途不顺,可是却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路径。屈原选择了一死了之,陶渊明选择了一走了之,李白选择了一醉了之,只有苏东坡最潇洒,他最终一笑了之。
放下执念,在政治上随遇而安,从此不再抱着“致君尧舜上”的想法,身处江湖,亦可政绩斐然。
放下执念,在生活上随遇而安,从此何必锦衣貂裘,荣华富贵,“借耕辍兹田”亦可快意人生。
放下执念,在心境上随遇而安,从此没有仇恨,没有抱怨,再大的磨难来临,亦可“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却是一个记忆,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伟大的诗词,更是心灵的喜悦,与随遇而安的心境。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曾涉足过那么多的地方,一个比一个偏远,一个比一个艰苦,可他却过得越来越快乐。
读懂了苏东坡的人,才能读懂人生。
读懂了随遇而安的人,才会明白,北欧其实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心里。
本文为“人生必读好书指南”原创,读一流书,做一流人!我们旨在提供高品质好书资讯,帮助每个人读到好书,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