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内容]
15 16个字说:“不说‘怎么样,怎么样’的人,我的最后已经怎么样了。
”【导读老师】
劉樂恆:武漢大學國 學院副教授
張國明:瀋陽大學人文 學院副教授
鮑鵬山:上海開放大學 教授
張煥君:山西師範大學 歷史學院教授
【共读笔记】 (来源:论语汇)
劉樂恆:
各位师友早安!感谢各位老师们的抑扬顿挫的朗读与吟诵。今天我们一起共读《论语》的“如之何如之何”章。这一章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从来不问“如之何如之何”的人,我也是无可奈何了啊!“如之何”是“怎么办”的意思。“末”是没有的意思。
孔子在最后通过“也已矣”三个字,体现出他的一种深深的感叹。我们体会他的“也已矣”这三个字,其实能体会到他在感叹之中,也很可引人向上,让平时不问怎么办怎么办的人得到某种启发,从而得以自省自悟。这就是孔子说话的魅力所在。例如本篇也曾经引孔子的话:“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通过“已矣乎”三个虚字,平缓不迫,而又恳切之至,正可以让人读来有所省会。孔子说话的虚词很多,看起来很平常,但同时也很有深意、兴味。一般人修养不到这种圆融境界,很难说出这话。君子大贤比起孔子,就差这么一点儿了。
明易:
孔子在最后通过“也已矣”三个字,体现出他的一种深深的感叹。我们体会他的“也已矣”这三个字,其实能体会到他在感叹之中,也很可引人向上,让平时不问怎么办怎么办的人得到某种启发,从而得以自省自悟。[强][强]
劉樂恆:
崔老师好!张老师请多分享高见![微笑]@张国明(沈阳)
明易:
夫子因材施教,针对各种人有不同的方式。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矣!
如果不进行义理上的进一步挖掘,按全译看,可以理解为夫子的教育思想
夫子一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崔圣:
“孔子说话的虚词很多,看起来很平常,但同时也很有深意、兴味。一般人修养不到这种圆融境界,很难说出这话。君子大贤比起孔子,就差这么一点儿了”。[强][强]
劉樂恆:
诚然诚然!夫子重视启发,启发是因材施教的启发,这可以是一门教育的艺术。而人们不能受到启发,那孔子也就末如之何了,他的因材施教就得不到落实。
明易:
本章此句即是用意启发那些不主动发问的同学,那些不爱思考的同学
这也涉及到昨天讲的:己人关系
己欲教而人不问
崔圣:
@张国明 老师此言有深意,希望大家特别关注!
劉樂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没有愤悱也就不能启发,没有思考也就不能自得。孔子这一章的意思大概是如此。
吴军华:
也已矣三字语气词读起来,一个比一个长,表示夫子的那种无限感叹,我们一起试着多读几遍,体会更深。
明易:
启发性原则虽已成为当下常识,但家长、老师能做到的并不多
易之蒙曰: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主动提问,是授之以渔的关键
文静:
学问,只有学了才能发现问题才能问,不问意味着可能没有深入思考[微笑]
劉樂恆:
是。若能启发成功,基础还是在于仁心感通。如无同学们的愤悱之感,也就没有夫子的启发以应。这个感如叩钟,夫子的回答则是应之以声。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圣人之教亦无所用之。
@文静 确实如此。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先有学,然后继之以思。
崔圣:
扣其商,它商应之。
劉樂恆:
因此可以说,这一章孔子是要启发我们多思考琢磨。凡事如果能够皆能思考琢磨,以求其合理妥当,那么就没有什么大的后患了。因此,孔子和孔子的大弟子们都喜欢问“如之何”。同时,这一章与之前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章是可以相互发明的。思虑忧患的长远,那么践行起来就不会在大方向上有差错。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视“思”的作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妄,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周易》也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中庸》则说:“博学之,审问之,深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审问、慎思、明辨,都是问“如之何”“如之何”之事。只有通过这些“如之何”,我们所学的东西和内容,我们所要实践的事情,才会有一个基础。而这个基础,因为能够通过“如之何”之问,而得到琢磨、巩固,其中的曲折与细微都能得到照顾。那么将之化为实践,化为行动,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之事。如果没有这个问如之何的过程,那么实践和行动就很难合理、妥当,甚至脱离正确的方向。
張弛弘弢:
@张国明 ” 己欲教而人不问” [强] 不只此處,遍讀論語,夫子似確有此憾啊! 如:著名的”忠恕”亦如此。
明易: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有鸣有和,有启有发,有问有答。教学至此必成乐事
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什么意思?如之何就是怎么办,怎么办?一个人遇到什么事情不会想怎么办?该怎么办?不会主动解决问题,没有这个态度的话,那夫子说,我也拿他没办法。为什么?“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天弃自弃者”,自我放弃谁也帮不上忙。
自救而后天救,自助而后天助。
崔圣: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有鸣有和,有启有发,有问有答。教学至此必成乐事”。[强][强]
劉樂恆:
张老师说得是!学习了之后,则需要思考的作用。夫子要启发人去思考,但先得自己有思考的意愿。
明易:
按圣贤讲,毎个人心中本自有明,虽愚者亦如是
那么大学之道,其首必在在明其内在自有之明德
劉樂恆:
是!孔子则是要启发每个人能自明其明德。
明易:
这个很重要,如果其人内心本无明德,启发则无意义!
楼一家:
也是教育中,主体意识的唤醒啊,时下的教育多是“我求蒙童”而非“蒙童求我”,却非蒙童之故。我们何曾给蒙童“如之何如之何”启发,往往他们没有问“如之何”,师长已经为之何了
明易:
@楼一家 ,当下正是如此,这样的蒙童长大必然叛逆必然苦痛
@劉樂恆 [强][握手]
劉樂恆:
这个很有趣。孔子的教育思想,应该是先有童蒙求我,然后我再作启发。“主体意识的唤醒”,这个概括到位!唤不醒就确实没办法的,勉强不了。
明易:
如果其人本自有明德,长者师者未明之而先教,是师长之过也
崔圣:
二位老师,如之何之并列,是否也有递进而进一步加强之意?
劉樂恆:
@张国明 这句话是过来人语!
崔老师,在下的理解是,确实如此。这体现出孔子的恳切启发之意。只有一个如之何,语气没那么厚,同时也可能引发不了听者的注意,连下两个如之何,可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并受到启发。
明易:
@崔圣之 ,应有加强之意,体现了夫子恳切之意,用心之苦
崔圣:
谢谢@劉樂恆 老师指导!
劉樂恆:
在上章,孔子“躬自”一词,以及这一章“如之何”一词,都见于《诗经》。《诗经》有“如之何勿思”一语。这可见孔子对于《诗经》,可谓信手拈来。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这确实很有味道。而且,他连下两个“如之何”,而最后自己则说“末如之何”,这种说话真是很妙很自然的。
崔茂新:
夫子重在激发、启迪弟子内在的向学意识,养成弟子独立主动的学习型人格。
明易:
@劉樂恆 ,确是妙在其中,读书至刘师这样,妙!
夫子不仅可用于学子,为政亦可如是
劉樂恆:
@张国明 @崔茂新 惭愧!两位老师多分享指教!
明易:
刘邦遇事常说:如之何,如之何而得天下。项羽从不曰如之何而失天下
崔茂新:
@劉樂恆 老师的分析透彻而深富意味。
明易:
何也?固必我意之有无之分耳。
为政者若无下贤之意有固我之执,则又如之何也!
崔茂新:
曰“如之何”,这是一种内在的进取心,有不断自我超越的意识和追求。
文静:
有时候问如之何者未必不知道答案, 如之何是不是还有一种把自己放低的姿态的味道呢?[疑问]
劉樂恆:
张老师说得有味。特别是将如之何之问与无意必固我的修养关联在一起。
崔老师点出了心灵、自我的不断提升超越之义!
崔圣: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究其因,亦在是否遇事多问“如之何”。
明易:
@文静 正是如此,有放低自我之意,有礼贤下士之心
劉樂恆:
@文静 这有意思!不管如何,在问如之何的当下,应是诚心的。在这个当下,内心是要求得融贯,以处理好事情的。
明易:
曰“如之何”,这是一种内在的进取心,有不断自我超越的意识和追求。@崔茂新 [强][强][强]
劉樂恆:
问“如之何”、“如之何”,具体地说,就是问事情应该如何。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要问“应然性”。在孔子看来,德性修养到位,才能知道事情应该如何做;而知道事情应该如何做,这是德性修养到位的体现。因此,问如之何如之何是与求仁成德的工夫构成了双向互动、相互滋润的关系。这应是孔子这句话的深一层义蕴所在。在这里向师友报告一下这一拙见。
也就是刚才张老师所说的引发内在的明德。
明易:
问“如之何”、“如之何”,具体地说,就是问事情应该如何。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要问“应然性”。在孔子看来,德性修养到位,才能知道事情应该如何做;而知道事情应该如何做,这是德性修养到位的体现。因此,问如之何如之何是与求仁成德的工夫构成了双向互动、相互滋润的关系。这应是孔子这句话的深一层义蕴所在。在这里向师友报告一下这一拙见。@劉樂恆 [强][强][强]必须再重学一遍
張弛弘弢:
15.16章
簡直就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代詞版。
夫子的這個人生公式涵蓋甚廣啊! 任何事都可以代進
去,也都能解釋的通。教育如此,為政如此,修身如此,其它亦然。
遇事當勤動腦多思,未雨綢繆,勇於擔當,似為本章要旨。
楼一家:
今日这章内容,很能给我们一些教学上的启发,这个学期来,到办公室来问问题的孩子,私下做交流的孩子多了很多。
确是如此,当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时候,我们教学轻松了很多,教学的生发也开阔了很多。所谓的教学相长,也在这里吧。
把教育变成“育人”的教育而非“知识技能”的教育时,孩子们自然更能有“明德”的自我需求了…
明易:
不断向空杯注水,溢而不止的那位禅师,必是一位善教者!
劉樂恆:
确实如此!我想特别是亲身实践教育(特别是童蒙教育)的老师们,应该会对此体会得更深!
明易:
是夫子此言的形象化解说
@楼一家 宁波 晨读转播 ,不如此则觉教学之苦,如此方知教学之乐!不如此则为匠,如此方为师!
崔圣:
谢谢@张国明、@劉樂恆 老师的精彩导读!谢谢@崔茂新 、@張弛弘弢 、@楼一家 宁波 晨读转播 老师的精彩辅导!
崔茂新:
曰“如之何”,就是对任何事都不墨守陈规,而是寻求更好更合理的处置方式。比如审视已有的习惯性生活方式,而寻求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品位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内心深处曰“如之何如之何”的过程。
李伟东:
爬楼学习了,精彩!
每事问良知,必也明其明德也。
(本文来源【论语汇】,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