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名言】读书笔记:《教养的迷思》名言、案例整理

时间:2023-03-04 12:23:3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名言

1.经常拥抱的孩子成为令人开心的人,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后不受宠爱。过去认为这是教养的结果,但相反,愉快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拥抱,不喜欢的孩子会经常挨打。

2、人们不会自发的将自己在某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的情境中,除非新的情景与旧的情景相似。

3、兄弟姐妹一出生就是对手,争取得到公平的份额。如果家里的一个位置被占了,那么他们一定会想出其他的方法去赢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

4、现在家长们没有意识到,或者不能接受,大孩子管小孩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5、取笑是群体最喜欢用的武器,它能够让世界上任何地方不遵守群体规则的人改邪归正。

6、孩子依据朋友的行为来顺应自己的行为,同样,他们也依据群体的标准来顺应自己的行为。

7、友谊不会对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相反,对群体的认同,被群体接受或排斥则会对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

8、群体社会化理论:孩子认同他们的同伴,并依据所在的群体行为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群体对照使得他们采取与以他群体不同的行为。

9、小孩不是改变文化的人,他们孩子还在摸索学习;大人也不是改变文化的人,他们是维持现状。改变文化的人是十几到二十几岁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群体。群体意识使得他们迫不及待的想与上一辈不一样。

案例

1、母亲不能代替同伴,但是同伴有时却可以代替母亲

6个生活在纳粹集中营的孩子,3男3女,大约在3、4岁左右获救,并被送到了托儿所。他们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去世了,在集中营中由其他大人照顾,后来这些大人没有一个幸存下来。但是这些孩子却始终在一起,没有分开。

当安娜·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女儿)第一次见他们时,他们简直就像野孩子:

他们刚到托儿所的时候,弄坏了所有的玩具,破坏了许多家具,对工作人员要么很冷漠,要么充满敌意……在愤怒的时候,他们打身边的大人,咬他们,向他们吐口水,大声尖叫说脏话。

但是他们对待自己伙伴时就完全不同了:

他们彼此之间有着超乎寻常的情感依赖,完全没有意思的嫉妒、敌意和竞争。用不着叫他们轮流,他们会自然而然他的这么做。他们不会打彼此的小报告,当发现其中的一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被外人欺负时,他们一定会跟他站在一起,支持他。他们从不嫉妒同伴所拥有的东西,相反,他们十分乐意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同伴。进餐时,帮同伴传递食物比自己吃还要重要。

而当这6个孩子成年后,尽管他们童年没有父母,但是他们仍然跟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工作,跟普通人并没有什么样两样。

因为尽管他们没有母亲,但是有同龄人帮助他们完成了社会化。

2、外国“伤仲永”

威廉出生于1898年,18个月时他便开始学习读书,6岁时已经可以说好几种语言了。这时他开始入学,并且开始了他的跳级之旅,6个月内,他从一年级跳到了7年级,然后他的父母把他接回家继续进行教育。2年后,威廉又读了3个月的中学,然后又回家学了2年。11岁时,威廉·詹姆士·席德斯进入了哈佛大学,几个月之后,他在哈佛大学俱乐部做了一个“四维空间物体”的演讲,引起了人们的惊叹。

但随后威廉的经历却让人感伤。

尽管威廉16岁时已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学士学位,但却从来没有用过它。他虽然读了研究生,但是没有取得学位。后来他爱一所大学找了一个教数学的工作,但没有成功。

不仅如此,威廉跟父母也反目成仇,他甚至拒绝参加父亲的葬礼,并于整个学术界为第。最后他找到了一份不需要动脑筋、收入很低的文书工作,并且终身未婚。他的爱好是手机公车的转乘券,还写了一个关于相关话题的书,有人评价“这是我迄今为止最无趣的一本书”。46岁时,威廉在孤单、一事无成、身无分文的痛苦中死于中风。

神童虽然智力上领先,但是因为过人的智力使得他们很难获得同龄朋友,无法融入同龄群体,因此在社交和情感上就容易出现问题。

3、刻板印象实验

在20世纪70年代,两个研究者给一群大学生播放了一个短片,短片中一个就越大的婴儿穿着中性的衣服,玩中性的玩具。研究者告诉一组大学生,说in割掉名字叫黛娜,告诉另一组大学生,说婴儿的名字叫大卫。

看完短片后,两组大学生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判断,一组大学生认为黛娜敏感、胆小,另一组大学生认为大卫健壮勇敢。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