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人性恶善的名言】《道德经》:人生无善无恶,无美无丑,一切在于对人性的取舍

时间:2023-03-04 08:29:4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人生世俗之间没有所谓的好坏,本来就没有美丑,本来就没有善恶,但只有立场、标准和意识,才有了对好坏、美丑、善恶的感情。

老子说:当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会出现丑;当天下的人都知道好是好了,就会出现恶。当人们忘记美的时候,世界是美丽的,因为那个时候不会有丑。当人们忘记“道德”这个词的时候,世界将是道德的,因为那个时候不会有不道德。

当没有人强迫、当没有人试图创造秩序的时候,世界将是有秩序的。所有那些试图创造秩序的人都是制造混乱的人──他们在创造无秩序。然而这是很难理解的。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的整个头脑都被训练过了,被这些精神分裂的思想家训练过了。他们说:选择上帝,拒绝魔鬼;要好,不要坏。你越试图好,你就越感觉到自己内在的坏。

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拿自己的主观意识将世间事物区别为好坏和得失,但是换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切都是主观所产生的感受。

我们会由主观标准将人生际遇区别为好坏,但是当这一切结果存在于自我意识的那一刻,情绪也就存在了。

人有喜怒之情,我们会将世俗定论为都是祸福,这都是自然状态,但是凡事适度方可,如果因为主观意识而生出过多的负面情绪,而因情绪使然又导致人生变得更糟,那么人就成为了被情绪驾驭的傀儡,这样的人生才是最糟糕的。

我们会因意识生出情绪,但很多时候让自己感到痛苦的就是情绪。

想要摆脱这个问题的根本,就要调整自己的认知,让自己能够从世俗的认知下跳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人生得失,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淡定地去看待世间的得失祸福。

这样不仅会淡化情绪对自身产生的影响,也会避免因情绪主导事物,使本就多变的人生变得更加糟糕。

如果一个人能够将人生的一切变化都看作自然发生的状态,而不将其轻易的定位为是非好坏,当自己能够淡化主观意识之后,自然就会避开情绪而产生的负累。

做到来则安之,去则顺之,以坦然自若的心态,才能避免事物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多余负累。

我们是否观察过,那些试图变得绝对道德的圣人,总是过于敏感自己的罪恶?如果我们去读一读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就会发现他的整个一生都试图成为一个圣人,于是就出现了对于罪恶的认知。如果我们越试图成为一个圣人,就越会感到自己被罪恶包围着。我们越试图好,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有多么坏。我们试图去爱,我们就会碰到恨、愤怒、嫉妒、占有。我们试图美,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有多么丑。

这里所说的这些关系就是我们在《逻辑学》里常看到的肯定即否定的关系。比如,我们给美制定一个标准或下一个定义,那么内容与之相反的标准和定义就是丑的标准和定义。这就是说,当我们给美下定义时实际上也等于给丑下了定义。当我们定义善时也就等于定义了恶,因为与善的定义相反的内容就是恶的定义。比如,我们定义说损己利人是善,就等于说损人利己就是恶。有正就有反,肯定即否定。

这就是辩证法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们必须用二分法去看待一切事物。如果我们试图放弃二分法,放弃精神分裂的态度,那可能要简单一些。但是,当我们简单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是美的还是丑的,是善的还是恶的?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去看看《道德经》的第二章。如果说《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讲的是规则,那么《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则讲的就是人性,因为这章通过三个观点来让我们如何判断人性与人心。

第一,不要把标准当做教条,强调标准一成不变。这样就会僵化,就会窒息事物的发展,也会禁锢自己。

第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强调要想事物和谐发展,就必须创设事物自然发展的和谐空间,让事物自由生长。

第三,这一章是对第一章的具体补充,是全书的序言。这一章阐述得非常直白,我们看见的美,未必是真美,往往刻意通过表象做作出来的美都是为了掩饰内里的苍白与肮脏。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同样,我们看见的善,要看其发心是行善,还是只为了标榜自己的善,一切以标榜自己,洗白自己,保护自己为目的的善,皆是伪善,其本质里透漏出的是人性的贪婪与自私,是利己主义的原型。所以老子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那么,我们要怎样判断现实中的善恶美丑呢?老子告诉了我们观察的方法。

比如在《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做: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名誉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物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珍惜必定会造成大量的耗费,丰厚的货藏必定会造成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害,因此才能长久生存。

在这一篇章之中,老子向我们阐述的观点就是:人应该懂得知足,尊重和珍惜自己生命之中能够自然获取的东西,而不是被自己的情欲意识指引,无休止地去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活。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以他们的心智和德行能够驾驭的财富名利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他们所要追求的却是永无止境的,人生的问题就是在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之后才出现的,所以知足,是人生最紧要明白的一个道理。

这番智慧其实讲述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能够在人生根源上,也就是自己“心”上去用功夫,找到自己应该停留的地方在哪里,这样才能给自己一个好的生活,而不是在错误的指引下追求一个错误的结果。

同样在奔逐和前行,一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和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却总在企图得到什么的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都说“功成名遂身退”是人生成功的最高境界,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则需要首先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从守住本心开始。

到这里,其实就是涉及《心理学》的问题了,那我也顺便说一下《心理学》的问题。

第一,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学》都是指西方从这门科学的出现到现在的二、三百年来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

第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意志、智力等问题,主要针对的人是精神病患者,起码是心理亚健康的人。

第三,我国并不是没有《心理学》,不但有,而且至少有上万年的历史了,如果我们去研究《易经》的话,里面全是人的心理问题,比如说第一卦“乾卦”的上九爻辞:“亢龙有悔”,龙所代表的是人才,这个人才后悔了(心理问题吧),为什么呢?因为他做事业超过了规律的限度,物极必反了,导致了失败,所以后悔了。再说《论语》,全是讲一个人如何为人处世的正确心理状态。《道德经》,全是讲一个人为人处世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正确心理状态。3000多部佛经,特别是《心经》,全是讲一个人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持健康心理的奉献社会的正确心理状态。不但全是心理学,而且特别全面、系统、深刻和实用。

第四,西方的《心理学》由于太过肤浅,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往往只能做一些表面上的心理安抚工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

我在这里赞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全是实用的《心理学》并不是我主观上抬高东方《心理学》,看不起西方的《心理学》,我在这里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要从各个学科方面辩证的来看生活中的美丑善恶。

为此,我想起了庄子曾说过的“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宇宙的初始状态只是虚无,没有“有”和名称,“一”的出现,只是一个混沌而没有具体的形状。

庄子用另一种观点阐述了宇宙的起源,认为原来所有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从“零”到“一”,从“一”又生“万物”,之后才出现了世间万物,而这世间万物是由零而生成的一个又一个形状,而当形状出现之后,形状却因主观意识有好坏的区别。

然而从事情本身的角度而言,也就是更高角度去审视这世间变幻与人生得失,其实一切都是无善无恶的,本来存在自然事物。

你认为好的事物出现时,它只是多种因素共同组成了一个局面,这个局面刚好迎合了你的期望;当你认为当下面对的局面非常糟糕时,也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造就,形成的一个交合点,而这个点却成了世俗标准下的逆境,就像佛家所说的因缘和合。

所以一切都是出自于自然,若是以无善无恶的眼光看待世间变化,才能不被变化所束缚。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