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有关发现的名言及感悟】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

时间:2023-03-03 23:15:3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第一,哲学是培养智慧。第二,哲学是发现真理。第三,哲学是确认价值。

“智慧”、“真理”与“价值”是令人向往的三个名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设法真正了解它们的内涵。

培养智慧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我们在信息里面失去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面失去的智慧,到哪里去了?”我们这个时代号称信息社会,信息是现代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譬如常常上网去寻找一些信息,借此可以认识许多东西。再举个例子来说,汶川“5·12”大地震的时候,有些人是从新闻、网络那里得知地震几级,震中在什么地方等。这是因为在省外的人看到媒体的报道,知道四川汶川地震的信息,相反,在地震区的人反而因为停电,一时之间无法得到任何信息,陷入一片漆黑之中。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荒谬的现象,显示出了信息的重要。

当然,信息也有不重要的地方,因为它实在太多了,并且随时都在改变,最后变得和垃圾没有两样。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类需要知识。

知识的特色是针对某一个专门领域所作的研究,譬如天文学是专门研究天文,物理学是专门研究物理。同样的道理,其他的学科也各有本身专门的领域。知识是一种专业的、对部分的深入了解,因此也造就了社会上的许多专家。所谓的专家就是指对于某种知识作过专门的研究,成为这方面特定的人才。

然而,专家难免是比较狭隘的,所以有个著名科学家说过一句话:“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那么,究竟什么是智慧?又该如何培养智慧?

我们日常生活主要是依靠五种感官来感知周围世界,譬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如何等。然而,感觉是不可靠的,举例来说,如果把筷子放到水中,看起来会是弯的,但事实上它是直的;注视铁轨的时候,会觉得铁轨在远处交叉,但事实上铁轨并没有交叉。由此可知,感觉与理智是有差距的,有时候人们所看到的,与实际上用理性去了解及勘察的结果大不相同。

由此看来,人们所有的感觉其实都是相对的。就以冷热来说,同样的一个温度,如果你是从北极来的话,会觉得很热;相反,如果是从非洲来的话,可能就觉得已经够冷了。正由于感觉是相对而不可靠的,并且容易产生错误,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靠感觉生活。一个人如果只凭感觉生活,那么他的生活等于是毫无可靠的保障,随时充满着变化的危险。

知识能够让我们对某些方面有明确的了解。古时候的人缺乏知识,所以看到打雷闪电就去拜神,发生了旱灾就杀牛祭祀,希望老天能够降雨。如果杀到第三头牛,正好开始下雨,那么从此以后只要是旱灾就要杀三头牛。之所以会有这种行为,就是因为缺乏知识。我们如果有知识,就会通过知识来掌握周围的生活环境,让自己的心灵不至于陷入盲目的猜疑之中。

“智慧”有两点特色:“完整”与“根本”。

(一)完整

许多人觉得高考没考好,或是填志愿的时候选错系,就好像一辈子都没有希望了。事实上,这种“一试定终身”的想法是不对的,如果我们把某一阶段的成败,作为整个生命的成败,那不过是一种借口而已。许多高考失败的人到最后还是成功了;也有人一辈子没经过高考,只读到小学或中学毕业,照样可以成功。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正好在另一个地方有了反省的机会,借此能够有所改善;相反,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可能反而没有太多反省的机会。

所谓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有所收敛。

(二)根本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所以哲学家常常会思索死亡的问题。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如果这一点能够看透的话,人生还会有什么困难呢?老子也曾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老百姓不怕死亡,那么你就算用死亡来吓唬他也没有用。

当然,大部分的人做不到老子这种程度,因为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威胁。即使不是自己本身,而是自己所爱的人死亡,也是一种非常大的遗憾。

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这些都属于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在生活里也都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

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方面在稍后“印证价值”的部分会加以说明。

发现真理

真理的方式,是发现。究竟被什么所遮蔽?前面曾经指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接受一些固定的观念或成见,譬如你居住地区的风俗习惯等。这些观念会让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一定的方式。

举例来说,非洲有个部落认为女孩子的脖子越长就代表越美,所以女孩子从小开始脖子上就会套上很多铜环。一般人看到可能会吓一跳,一点都不觉得那样有什么美,但是他们那一族的人因为从小受到特定的风俗习惯所影响,就会觉得很美。

中国其实也有这样的风气,譬如古代有一句话:“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由于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孩子,因此宫中很多美女为了讨楚王的欢心,拼命地勒腰、节食,最后甚至饿死。这其实是古代的一个悲剧,说明了女性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无法发现环境、风俗给自己的制约,因此才会为了讨好男性而这样虐待自己。

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往往被小时候所灌输的观念、资讯时代的广告宣传所“遮蔽”。惟有把这些遮蔽去掉,才能够发现真相。哲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真理。

尼采曾说:“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文化也会生病,所以需要医生,而能够看出文化病因的,就是哲学家。这是因为哲学家爱好智慧,能够从整体及根本的角度来观察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在特定情况下的某些表现。借由这种方式,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并进一步加以修正。这就是所谓的发现真理。

发现和发明不同,没有人能够发明真理。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最后提出了能量守恒公式。我们不能说这个公式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因为这个公式本来就存在,只能说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它。这就是为什么在科学上常讲“发现”的原因了。当然,也有人会讲发明,譬如发明了一项新产品。其实,人类没有一样发明是从无变成有的,而是发现了某些东西组在一起可以产生什么作用,如此而已。

人生的问题,更是以发现为主。举例来说,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讲的话没什么道理,事实上这是因为我们先被个人的成见遮蔽。如果能够撇开成见,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试图了解其中的道理,或许会发现,其实别人的说法也是可以站得住脚的。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已,天天道路通罗马。

印证价值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凡是有规律之物就是必然的,它不可能离开固定的轨道。所谓自然就是必然。举例来说,我手上拿了一张纸,当我把手放开,这张纸“自然”就会往下掉。我也可以说,当我放开这张纸,它“必然”就会往下掉,这其实是一样的意思。

如果自然界“脱轨”而行会如何?

西方有一篇所谓的“最短的科幻小说”,这篇小说只有十一个字,即“那天早晨太阳从西边升起”。为什么这叫做科幻小说?因为它充满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如果太阳真的从西边升起,那代表地球的整个生态要颠倒过来:北极变成赤道,赤道变成南极。日夜颠倒还是小事,这很快就可以调适过来,然而气候完全失常,整个地球的生态全部重新倒置过来,这才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这篇科幻小说的震撼力怎可谓不大?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生命的特色却和其他动物不同,亦即人有自由。有自由代表需要选择,而通过选择,就能够使某些价值呈现出来。

有一个人,他的初恋情人嫁给了别人。二十年之后再见面时,他对初恋情人的老公说:“我真是羡慕你,当初我想追她追不到,现在你却能够把她娶回家,实在是太幸福了!”结果他初恋情人的老公却说:“你为什么不把她娶去呢,害我受了二十年的苦!”

由此可知,人生的问题需要靠自己去印证。举例来说,有些人说:“能够关怀别人,稍微牺牲一下自己的享受,那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如果有一天你在满载的公车上遇到一个老太太上车,这时候你正好有个位子,坐得很舒服。心里开始挣扎:“到底要不要让座呢?”你有两个选择:如果选择不让座,那就无从印证这句话的真假;如果选择让座,那就是选择“印证价值”——也许当你站起来把座位让给老太太的时候,忽然觉得心情豁然开朗,觉得自己展现了人格的尊严。从此以后你就相信,原来帮助别人真的是快乐的,然后这个道理就变成你的真理,因为它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证明。

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相反,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借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并且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而准确。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