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写作的第五年,我看着书架上堆积如山的杂志和报纸,翻开一本又一本,在页面之间飞舞着我的想法的每一分钟,还刻上了一群人的生动脸。
他们像戈壁滩的白杨,守卫着风沙中成長的边疆,守护着我坚持写作的曲折之路。
两年前的一个傍晚,黄昏逼近,我走进篮球场东北角的收发室,偌大气派的校园里,这间收发室却屈居在一片草木凋零里,周围暗生的杂草给这里又添了几分荒凉的意味。
我轻轻地推开那扇破旧的木门,夹杂着门缝间发出的咯吱声,一个女生正埋头伏案在堆满信件的桌前,以惊恐甚至疑惑的神情打量着突然来袭的我。
“同学,你好。请问有没有我的样刊?”急于取件的我用一阵急促的声音打破了片刻的尴尬。
对于我开门见山的问话,她显然有一丝惊魂未定的扭捏,停滞了两秒,她问我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院系什么专业的。
话音落下,她便开始手忙脚乱地在满覆灰尘的信件里翻来倒去。
遗憾的是,一阵忙碌无济于事,终是没能找到我的样刊。
在她的要求下,我留下了姓名、联系电话、QQ号等一系列能精准定位的个人信息,她慷慨地答应愿意帮我留意样刊,并会通知我来领取。
两周后,女生通过QQ向我发来样刊抵达收发室的消息。
收到信息,我和她约定时间领取样刊,并向她诚挚地表达了感谢。
这些按部就班的流程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成为校园生活里的一件平凡小事。
我和女生之间,之于样刊的缘故,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成为拥有数面之缘的熟人。
样刊经过打包装车,从祖国的各个角落,经过多方流转,顺利到达我的手上。
收发室的女生成为样刊寄送的最后一位接力手,她的工作本应很平凡,也因为我的突然闯入,而变得不平凡。
临近毕业,我最后一次去取样刊。
宿舍到收发室的这条路,一走便是两年,途中似乎满载着一种平凡的情缘,见证了我写作之路的泥泞艰辛。
在那间不足三十平方米的收发室里,女生将叠放好的样刊和汇款单一并交到我手上,满脸漾满笑意地说:“这大概是最后一次给你样刊了,毕业快乐。要坚持写作,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那个学期结束,女生将步入大四,面临人生的抉择,收发室的工作暂将告一段落。
我至今不知她姓甚名谁,更不知她是哪个学院、哪个专业的学生,或许她始终在以平凡点亮这段不平凡的路途。
在她心中亮起的那盏明灯,为我久久地撑起了前行的光亮坦途。
2016年冬天,一场大雪毫无防备地席卷了整座合肥城,冬雪阻断了人们户外出行的念头。
中午放学后,我躲进宿舍温暖的空调房,相比窗外的寒冷肃杀,我与舒适安逸成了最亲密的朋友。
嚼着嘴里喷香的米饭,津津有味地沉浸在电视剧的激烈情节里,吃到兴头,我忽然想起上课时突然闯进手机的那条信息。
顺着信息上留下的那串号码,我轻轻地按下了拨通键,沉重沙哑的中年妇女声,从电话那端传来,充斥在耳畔。
一个钟头后,时间悄悄地钻进了寒冷的地表缝隙,我猝然想起还未等来的快递,急促地向那个号码再次发起询问,这一次我的话语里明显多了几分不耐烦的情绪,电话那头的声音显然比我更着急。
十分钟后,手机再次响起,我飞奔向楼下。
由于大雪的缘故,十几家快递蜂拥在宿舍一楼大厅,我在十几张陌生面孔里焦急地寻找着那张写着邮政快递的面孔。
很快,角落处的身影进入我的眼眶,我上前询问的瞬间,一张微胖沧桑的面孔突然朝我投来一丝难掩的愧疚。
令我始料未及,她对着我半鞠躬,一声对不起如穿堂的凉风瞬时刺入心脏,在心底勾起阵阵寒意。我忽然很想用双手扶起她,告诉她没关系。
只是在那一刻,我如冻僵般站在那里,思量许久,直到这个中年妇女的背影,跟着滚动的自行车轱辘一起消失在雪天里。
冬雪皑皑,积雪没过膝盖,当人们选择在屋里取暖,自行车上的那个背影正穿梭在城市的街巷路口,传递着特别的温暖。
驰骋在写作的漫漫长路,每一次握于手心的样刊,都承载了很多人的付出与努力,手捧喜悦的同时,要铭记自己每一个思绪飞扬的瞬间,也要铭记那些坚守一方,历经疲惫辛劳为你奉上硕果的人们。
知识窗作者:陈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不同意分享,请联系小编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