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院,必要规则”这句名言是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
它的出处,是战国时期秦国相国吕不韦与其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引文即出自其《不苟论》中的《自知》篇。其相对完整的上下文是:“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犹甚。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要想知道平直与否,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要想知道方圆与否,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君主要想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就必须任用正直之士。所以天子设立辅弼之臣,设立太师、太保之类,都是要他们指出自己的过失。人本来就不容易有自知之明,身为君王而能客观地估量自己,就更是难上加难。国家的存亡安危,不必到外部寻找理由,首要之事,就是要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
既然“自知”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有“自知”呢?吕不韦的答案是:要知道平直与否,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与否,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君主要想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就必须任用正直之士。他们的直言进谏,就是君主的水准墨线和圆规矩尺,只有听取他们的意见,君主才能把自己的错误降到最低。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的出处和上下文就是这样。很明显,吕不韦这一番话,是讲给“人主”也就是君王听的。但是,它所适用的人群,却不局限于君主。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道理对于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吕不韦说得好:“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犹甚。”我们都是很容易陷入“不自知”的陷阱中的,只不过君主容易陷得更深,后果更为严重罢了。人的精神中包含着理性与非理性两个部分。我们可能会觉得,理性是我们精神的真正主宰,非理性只是偶尔发作,很快会被我们的理性所打败。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现代心理学已经充分揭示出,我们的主要决定,其实都是由非理性的部分做出的,理性只是在决定已经做出的情况下才站出来,为我们的决定寻找合理性,以及如何才能让决定变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如拿“君臣佐使”来打比方的话,“非理性”才是我们精神的君主,而理性不过是大臣。
正因为非理性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的比重太大,所以我们的自我认识就经常是不准确的。你随便打开一本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描述人在认知偏误方面的各种“效应”,什么“自利偏误”啦,什么“禀赋效应”啦,什么“故事偏误”啦,什么“过度自信效应”啦,什么“框架效应”啦,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而所有这些,其实描述的都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很难正确、更不要说准确地认识自己,而这种偏误,一般都是对自己的高估,包括能力,也包括道德水准。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就难免会出现偏差,从而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麻烦。而如果你正好掌握着较大权力、较多的社会资源,就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害。
来源: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