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忠|文
我的家乡位于豫东平原,至今不为人知的宽阔河流穿过稻田的头。
那里一望无垠,四季分明。春天,到处可见的荠荠菜油绿如玉,田野里一片片刚刚泛青的留兰香,散发出清凉甜柔的香味,让人神清气爽;冬天,一场大雪过后,无边无际的银白色充塞于天地之间,显示出北方本有的简朴和雄浑……
小时候,每到寒假,我都特别期盼下雪。一般来说,早晨我是免不了要赖床的,但是每当爸妈推开门后吆喝一声“下雪啰!”我就会飞快地从温暖的被窝里钻出来,穿上衣服,三蹦两跳地窜进雪地里去,发疯般地笑着叫着,把小伙伴们都挑逗起来,或堆雪人,或打雪仗,甚至大胆地走向结着薄冰的池塘,一听见“嘎啦嘎啦”的冰裂声马上向后转跑掉,一天下来,不知疲倦,不知饥饿,不知寒冷。
夏日的故乡对我最大的诱惑,来自流经田间地头的那条清澈而温柔的河流以及河畔长满茸茸绿被的草地。
每到周末,我和同伴们就会三五成群地在河边玩耍,追逐、打闹,不是去草丛捉蚂蚱,就是在坚硬潮湿的土块下逮蚯蚓,或者讨要几根女孩的细长头发折在一起,找个容易欺负的玩伴为自己“打耳朵”……待到日上三竿河水渐温,我们就会光着屁股扑进河里,踩水、“狗刨”、扎猛子,花样迭出,乐此不疲。
我也许始终没有学会什么标准的泳姿,但我自信我的水性是一流的,原因就是小时候在水里泡得太久。
遇到雨水多的时节,河里还会有从附近水库里冲出来鲤鱼、泥鳅,我们拖拽着自制的简易渔网,一抓就是一天。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溽热渐消,暮色袭来,喧闹了一天的河边归于沉静。
我头枕双手躺在河边的草丛上,仰望村庄上空的袅袅炊烟和,遥望熔金般的落日在地平线悬浮不动,在映红天际的晚霞和一望无垠的翠绿中,让无数个莫名其妙的念头从心头放飞,会有《西游记》中的蓬莱仙境,《舒克和贝塔》中的历险遭遇,还有“大风车”节目里的成语故事……直到家人急切的呼唤一声声穿过暮霭飘忽而来。
晚上,当大家出去乘凉的时候,我便一个人燃上驱蚊的蚊香,坐在吃饭用的方桌旁,摊开一个那时常见的黄皮小本开始主动写作,不是日记,也不是散文,也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是忍不住想随心所欲记下一点什么。
多是一些逸闻和趣事,譬如捉蚂蚱的过程,譬如在河里打水仗的技巧等等。
我隐约记得那时的情境,伴着远处时有时无的蒲扇的拍打声,闻着不知谁家为了驱蚊燃起的蓼草和艾叶散发出的辛辣气味,瞥见门厅外倏忽而过的萤火虫的蓝光,我的脑子真有点“文思如泉”的意思,许多色彩斑斓的词汇扑通扑通往黄皮小本上掉。
大自然对一颗童心的恩宠和赐予,我只能通过这种形式予以报答,这是一种自我兴奋的满足和心灵诉求的需要。
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故乡的童年对于我有何等重要。我之所以能用一颗真诚坦率、毫不做作的心去亲和自然,去关爱别人,是因为故乡首先以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包容了我。
虽然现在很少会在儿时玩耍的地方走一走、站一站,但那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切有灵性的生物,都在冥冥之中给我以呵护和滋养。
至于辈辈生活在豫东平原的父老乡亲们舐犊一般的深情,更是难以言表。只是慈祥长辈的照料,顽皮同伴的谦让,都因为我当时少不更事而浑然不觉,或者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掉在蜜罐里不知道甜”。
更何况,人心与人心的交换,真情与真情的交流,只有在成熟道路的跌宕中、对比中、反差中才能够深切地体会出来。
它们就是一粒粒文学的种子,只要它们不被压抑、扭曲、窒息或者异化成别的什么,只要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来自人世间或者大自然的关爱、呵护和滋润,它们就会顽强地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小树。正如前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写到的:
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世界对我们来说和成年时代不同。……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严肃而悠长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是作家。
我的“文学之初”就是与这种文化滋养有关。每当我抬笔写作的时候,童少年时期的故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记忆,以及那个时期积累的词汇、格言和意象就会络绎不绝的在脑海中浮现,仿佛是文学创作的无穷宝藏。
弹指一挥间,我几近而立之年。在上下求索的岁月里,我经历了无忧无虑的校园时光,看到了很多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在自己选择的旅程中渐行渐远,却始终告诫自己谋定而后动;我到过很多地方,见过多种嘴脸:真诚的、阳光的、虚伪的、丑恶的……
在短暂人生搏击的一次次奋起和挫折中,我也许逐渐变得成熟了、老练了,甚至也修炼出了一副坚韧而冷峻的外壳。但是,我的心并未结上老茧,我的感情从未静如枯井,我初心未改,真情依旧。不管我的外表多么默然和孤傲,其实我的骨子里依然和儿时一样脆弱而多愁善感。
现在,我的多愁善感是:会为黄果树瀑布的惊心动魄而感伤,为九寨沟溪水的寂寞无声而了流泪;为青藏高原上一头牦牛的孤独而沉默不语,为西双版纳姑娘热烈纵情的泼水而感动。
我明白,我还是那个在豫东平原上撒丫子欢跑,大嗓门呐喊的孩子。
作者简介:
张志冲,本科就读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文学硕士,法学学士。在新华网,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东南传播》等媒体杂志发表作品近100余篇,现在上海工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