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道德经中的错误名言】《道德经》中那些被误解的成语、名句

时间:2023-02-27 15:07:5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老子》 (《道德经》)是所有古典注释中差异最大的经典,马王堆书《老子》和楚简《老子》出土,是传世本和出土本的文本差异造成的理解

自古以来,由于老子思想被整体曲解,导致其中的成语、常用语被曲解,造成对经典理解的误区。

下面,以“快懂百科”、“百度百科”和著名学者的“解释”为例,挑选一些被明显误解的成语、常用语,对其进行更正,与老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讨。

1、玄之又玄
【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处】:第一章: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辨析】:既然不易理解,如何进入“道”的门径?“玄”有深远、玄妙、黑色之意。但玄的象形字如同“8”,原指丝结,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一体。老子以此形容有无、难易等对立关系的。

自从西汉河上公之后,这句话变成“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玄学家王弼又进一步玄学化,以致2000多年来一直把“有”“无”当做“深不可知”来理解。
【正解】:“无”和“有”同出于“道”,名称不同,内涵一样。有跟无交互作用,是了解宇宙万物生化的门径。

2、有无相生
【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处】: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辨析】有和无既然是“同出”的,就是平行的,如何相生?

【正解】此处的“生”不是“生出”,而是“出”“呈现”之意。对立的双方,互为存在条件,一方消失,则另一方自动消失。“有无相生”就是有和无是相互作用而呈现的。

3、上善治水
【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辨析】:水是生命之源,但也是洪水猛兽,为何说他“上善”?水确实是利万物的,但是水既处“众人之所恶”,同时也“处众人之所好”,比如“道在万物”,它也在鲜花美酒香车美女。所以说“上善若水”说不通。

【正解】在出土的帛书《老子》中,这句话是“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就是说:最高明的治理是治水。只有顺其水性治理过的水才能静下来,化害为利。

老子说“政善治”“治人事天”“治大国若烹小鲜”“治之于其未乱”“圣人之治”等等,强调的都是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从“无”处下手,防微杜渐。

4、功成身退
【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处】: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辨析】:如果大功告成。就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为何又提出“慎终若始”的主张?这是玄学家以“出世”思想解读的结果。老子主张“善始且善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慎终若始则无败事”“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怎么可能反而提出“自行隐退,不再做官”?

如果大功告成都不再做官,皇帝一辈子就只能做一件事,因为做成了就退了。杰出的将相们处理完一件大事,或打完一次胜仗就不再做官,那么将相百官不也得三天两头地更换吗?

【正解】:老子说“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老子不反对“为”,而是强调“为而弗恃”,就是不居功,因为“辅万物之自然”,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人人可成的,不值得居功。

因此,功成身退,强调的是“身”退,因为“及吾无身,有何患?”

5、余食赘行
【解释】:余食,即剩饭;赘,即赘瘤;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处】: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辨析】:如果是剩饭、赘瘤,“有欲者”就不吃剩饭吗?何况赘瘤也不是自己想不长就可以不长的?老子“三宝”中第二宝就是“俭”,并且主张“治人事天,莫若啬”,不吃剩饭就不是“俭”,也不是“啬”。

【正解】:余食不是剩饭,而是“吃”了过量的饭,是多吃的那部分。赘行也不是赘瘤,而是多余的行为,就是画蛇添足的行为。这就是“守于中”。

6、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解释】: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出自处】:第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辨析】这种理解源于法家韩非,影响至今,这也正是朱熹说老子“权诈”“心最毒”的原因。事实上,老子在这一章揭示的是自然规律,是指从事物的当前状态,就可以推知它从前必定是什么状态,比如花将凋零,那么他只前一定是盛开过的。

【正解】按照“反者道之动”的事物运行法则,将要收敛的,之前必定是张扬的;将要衰弱的,之前必定是强盛的;将要失去的,之前必定是拥有的;将要拿走的,之前必定是给予的。

韩非是法家,是讲权谋的,他的《解老》《喻老》当然是为自己的权谋思想服务的,这很正常。同样的,兵家、纵横家也可以从对有力的方面来理解,鬼谷子更是把它发挥成移门独特的“捭阖之术”。

【解释】:清静无为亦作“清净无为”。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复返自然。

【正解】:“大器免成”,与“有物浑成”意思接近,即宇宙不依靠任何外在力量而浑然自成。

8、清静无为

【出处】:《老子》中多处出现“无为”一词,但没有这个成语。

【解释】:清静无为亦作“清净无为”。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复返自然。

【辨析】:清静无为是魏晋以后,经学家注解《老子》《庄子》时常用的一个成语,它把“清静”或“不争”跟“无为”组合成一个“清静无为”或者“无为不争”等专用术语,来概述老子的根本主张,宗教化了老子思想。

同时,又把“不争”理解为“与世无争”,将老子思想推向“出世”,连朱熹都批评这种倾向,他认为“老子说了许多话,如何不爱”“他是出来做事的”,哪里有“出世”思想?

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这句话里,老子就给“无”“有”下了定义:“无”是用来描述和定义万物初始未生状态的,“有”是用来描述和定义万物生发后的状态的。

老子在文中从不同方面对“无为”进行了论述,比如“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都是强调在事物的起初、源头做起,防微杜渐。而不是等事态扩大以后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强作乱为。

【正解】无为,就是在事物的初始未生时候的作为——这是一种积极介入、科学理性的作为,是着眼源头,防患于未然的大作为。

明白了“扁鹊见蔡桓公”(大医治未病)和“大禹治水”的故事,也就懂得了“无为”的真义。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