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规范与自由的名言警句】论语与修养|做人做事灵活才通达,灵活不是无原则

时间:2023-02-26 19:47:5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有些人做事很认真,一看,一是一,二是二,这是一种好品德,但这种人也有一个缺点,有时做得太极端,特别是认事理,做事绝了,没有回旋的余地,反而使事情不能圆满。

孔子是一个原则性比较强的人,但是他反对这种认死理的做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杜绝4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这4种毛病归结在一起,就是认死理,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己认为方法去做,不变通。

那么孔子怎么做呢?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对于孔子这段话,争议较多,主要是“适”和“莫”两个词,这是一对反义词,没有异议,而是对这两个词的词意理解不同。学术上代表性的解释有2 种:

第一种解释,“适”是专注的意思,相对的“莫”是不肯的意思,也就是反对。“无适”“无莫”合起来就是“无可无不可”,“适”就是“可”,适合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莫”就是“不可”,不适合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第二种解释,“适”通“敌”,是敌对的意思;“莫”通“慕”,是爱慕的意思。“无适”“无莫”合起来就是没有敌对的,也没有亲近的,也就是说一视同仁,无所厚薄。

第一种解释,主要是说做事的态度,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做事没有固定的大路,不一定非要这样做,也不一定不能这样做;第二种解释是对人的态度,对人无所谓亲厚,不厚此薄彼。

这两种说法有差别,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就是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太绝对,不能固定不变。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既定的条条框框、墨守成规的事来把他束缚住。无可无不可,就是看情况决定最佳的应对方式。

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的形式,也没有定势,要一分为二看问题,既不能绝对地肯定,也不能绝对地否定,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变化了,应对的策略也应该随之变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教条,要因人而宜,因时而宜。

孟子曾经把孔子与伯夷、伊尹做了比较:

伯夷这个人洁身自好,眼睛不看邪恶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心中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心中理想的百姓就不去管理;天下有道的时候就出来做官,乱世的时候就隐居起来,不愿意与污浊的世界同流合污,被称为“圣之清者”。孔子评价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伊尹这个人勇于任事,敢于担当,有责任感,什么样的君主都可以去侍奉,什么样的百姓都可以去管理;治世的时候可以出来做官,乱世也可以出来做官,被称为“圣之任者”。

孔子与伯夷、伊尹两个人的做法不一样,可以做官的时候就出来做官,应该辞官的时候就辞官;可以长久地干就长久地干,应该马上离开就马上离开,称这“圣之时者”。

孟子认为,3个人都是圣人,孔子是圣人里面最识时务的,他的愿望是学习孔子。因为孔子做事不拘泥,根据时势的变化而变通,做事要有灵活性。

“无可无不可”,有些人却把它当成了随意,当作了圆滑,做人做事没有原则,把自己变成了油腻的人。孔子虽然提倡变通,但是,他反对无原则地变通,他提出了变通的标准,就是“义之与比”。

“义之与比”,“比”是接近;“义”就是“宜”,适宜,合适,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做人做事要符合事理,符合做人做事的原则,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或者一成不变的模式,要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做到恰如其分。

怎样做到不拘泥?在做事情的时候要用义来作为一个标准。做事不能拘泥体制,可以灵活多变,但是,不能无原则,无底线。如果连底线都没有了,做人还剩下什么呢?

懂得做人做事要通权达变,就会懂得没有非干不可的事,也没有不可干的事,不走极端,不认死理,有灵活性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完满。

懂得做人做事要符合“义”的标准,就会做人做事要有原则,知道什么事可以做应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不应该做,就不会随心所欲而胡作非为,做出逾规逾矩的事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里仁篇》: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对待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也没有什么一定不能这样做,关键就是看其是否符合于义。”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