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做人的思想和方式,今天一起回顾一下内部。
1,仁者的两个条件:向善和知耻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唯有仁者能使人向善,能使人知耻。”
在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两点,想要做一个仁者,就要懂得向善和知耻。做不到这两点,就没法成为真正的仁者,也就谈不上“仁者无敌”。
孔子针对“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的情况,不仅提出了“仁者安仁”的对治方案。具体而言,就是使人民“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使人民成为仁者。而且他还给出了使人民成为仁者的路径和具体操作方法,即向善和知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盖人必知耻而后能改过,改过而后能向善,向善而后能归仁,归仁而后能心安。心安则家齐、国治、天下平。这就是教化社会、觉悟民众,让人们知道只有首先做一个仁者,才能做到这些。在孔子那里,仁者自我修养是“觉自”,劝化民众是“觉他”。觉自觉他就是为仁。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因此会以教化社会、使民心归仁为己任,针对那些不仁义的事,我们要从内心加以规避和拒斥,远离了不仁,才能做到向善和归义。
2,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国家不但要节约财政支出,而且要轻用民力,适时征发力役,以不违农时。在个人方面,就是要在合适的时机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要把无谓的精力浪费在不必要或不重要的事情上。”
孔子提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其目的是为了教导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运用自己的民力和财力,发展群体的教育,通过学校和礼乐的教育,达到人的逐步完善和社会的进步。这些观点的提出,在当时那个年代,尤其珍贵,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
3,爱戴百姓才是仁德和王道的开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过来就是——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的“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就是孔子所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君如果能做到这些,则“斯天下之民至焉”。这里,孔子是希望君王有仁德,有美德,让人们可以通过君王的德性一起跟随着,获得人性中的光辉亮点。可悲的是,当时的君王没有一个能看到孔子的用意,没有一个能理解孔子的深远打算。
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虽然上好礼,好义,好信可以让老百姓爱戴追随,但如果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养生和丧死得不到保障,想要普天下的老百姓涌向你支持你,这儿未免有些不切实际和过于空洞。
结语——
儒家在面对人生理想时非常务实,极其讲究事情的可操作性,他们并没有像某些高谈阔论者那样,制定许多假大空的理论或道理,一旦实施起来就寸步难行,而是面对实际的人生,希望我们在做人做事时,能实际一点,让人们在实践的过程和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得到让生命持续维系、能长久获得德性幸福的真理认知和有效方法。从这点来看,孔子和孟子堪称伟大,而《论语》也绝对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