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胡适关于父子关系的名言】胡适和他的父亲胡传

时间:2023-02-21 04:39:0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文/刘宜青

1958年4月8日,在海外漂泊多年的胡适终于回到台湾定居。

胡适自称是半个台湾人,台湾是他读书识字启蒙之始,也是他晚年定居、魂归埋骨之所。

胡适与台湾的历史渊源,要从他的父亲胡传说起。追寻胡传的归路和胡适的来路,不仅仅跨越台湾海峡,还得穿越百余年的历史烟云,重温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胡传胡适父子二人的历史命运,浓缩着家国沧桑和历史巨变。

绩溪胡氏 经商为家读书报国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胡适的父亲胡传的容貌。胡适这样描写他的父亲:“面容紫黑,有点短须,两眼有威光,令人不敢看他。”“在万里长城外住了几年,把脸晒得像包龙图一样。”黑,铁汉,治朴学,一生忧患,为官近严酷,性乐易能刻苦,“徽骆驼”考察边疆,保卫台湾死于抵抗,这就是胡传的一幅画像。

胡传,原名守珊,字守三,又字铁花,号钝夫。1841年,胡传出生在黄山脚下绩溪县的上庄。他出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死于甲午战争结束后的1895年。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胡传的一生,命耶?运耶?生活在内忧外患、风云激荡的晚清,这是胡传作为大清地方小官员的人生舞台,时也!势也!

上庄是绩溪最大的村庄之一,聚族而居,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上庄风景秀丽,“竹竿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畔,棋布星罗”,这是清人刘汝骥的赞誉。上庄的地理环境,也可借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一诗来描述:“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1946年,胡适手书此诗赠给族人胡文郁。

胡传生于徽州,他的生命中流传着徽州的文化基因。“无徽不成镇”,四处经商是徽州人世代相传的生存秘籍。胡氏家族世代做小本生意,经营茶叶。胡氏祖先中的一支,曾在上海附近一个叫作川沙的小镇经营一家小茶叶店。后来,在上海华界(城区)又开了另一个支店。胡传的父亲胡奎熙继祖上在上海开设几处小店铺,其中有酒馆、栈房等。除上海外,胡奎熙在汉口也开辟生意,在家乡又置了田产。

徽州人的日子并不太平。1861年,太平军入徽境,胡传参加民团与太平军作战。他一人抓过三个太平军成员。胡传对1860年至1864年间的皖南,有详细的记录,这四年的焚掠、屠杀、饥荒等灾难,都被胡传收录笔端。

胡传幼年习枪箭刀矛,有武功,喜读书,嗜诗文。1865年进学为秀才时,已经二十四岁了,但此后屡试不售。太平军战乱结束后,胡传到上海求学,1868年至1871年在龙门书院追随扬州著名经师刘熙载研学经史。此时的书院,相当于日后诞生的大学堂、高等学府。学生每天在印好的课业上,完成为学“日程”和学习“日记”,记录学者的疑虑和思考、省悟和发现。印刷品的卷端印有红色的语录,是宋儒朱熹和张载等人的治学格言。“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 后来,胡适看到父亲的卷端印有张载的治学格言,他对这句话,非常认同,加以发挥:“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传在龙门书院求学期间,结识了同学张焕纶(近代小学教育的创始人)。因列强环伺,同学之间互相激励,研讨边疆地理和域外地理蔚然成风。后来,胡传足迹遍布东北以及海南岛,予以实地考察。其研究边疆地理的兴趣始于龙门书院。龙门书院的教学,已经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了,师生开眼看世界,关心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经世之学,胡传、张焕纶对地理学、军事学都有深入研究。这三年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训练,为十年后胡传走出徽州、远游东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幕僚 铁花绽放巡边苦旅

在科举时代,大凡读书人,总有一个家国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像胡传这样的读书人,在绩溪的身份是乡绅,是秀才。要想做官,就得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爬。而对于读书人来说,中举人就像天边遥不可及的梦,所以当时要想获得被认可的机会或者发挥才能的舞台,大多是从做幕僚开始。

胡传走出家乡之前,已经成家。

1860年,胡传受父母之命返回故乡与原配冯氏结婚。这新婚的日子不太平,战火烤焦了他的蜜月。洪秀全的太平军攻占了绩溪县城,并几次占据他的家园,一家人在战乱、瘟疫、饥饿的煎熬中过日子,胡传一度带领家人到邻县休宁避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战乱总有无辜的百姓死去,不幸的是,胡传的妻子冯氏,在1863年夏天太平军第二次进犯时死难,是他们家族二十几口里唯一的死难者,没有生下任何儿女。大约在1865年,胡传继配曹氏(曹玉环),曹氏系绩溪县旺川人,距离上庄十里。曹氏为胡传生了三儿三女。可能由于生育过多而体弱,曹氏1877年死于肺结核。

胡传在离乡出去闯荡之前,经过齐家的历练,他的才干得到锻炼。1865年至1876年,胡传为了盖祠堂、修族谱,筹钱出力勤奋地忙碌着。在《胡适口述自传》里,可以了解到修建上庄胡氏祠堂,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胡适这样评价他的父亲在工程中扮演的角色:“他不但是该项工程粗工细活主要的规划者和执行人,他有时还要说服和克制族中守旧分子的反对。”

1881年,胡传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他向族伯胡嘉言借钱,以一百银圆作为盘缠,准备外出游历。胡传,一介寒士,一腔报国热血,他会遇到赏识他的人吗?在东北边界考察,又会面临怎样的生死考验?

胡传一路北上,先到了北京。然而,北京不是他旅行的终点,在北京,他拿到两封介绍信,其中一封是张佩纶(张爱玲的爷爷)的,到吉林的宁古塔去找钦差吴大澂,当了他的幕僚。宁古塔,时为重刑犯人发配之地。胡传为何选择宁古塔作为远游的目的地呢?《胡铁花先生家传》中给出了答案:“苦东北图志阙如,遂慨然欲游历东三省,考其形势,以备非常。”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中感叹:“胡传以一个四十岁落第的江南士子,亲老家贫,妻亡子幼,竟然离乡撇井,负债投边,出塞四十日,去充当一名三品小官吴大澂的幕僚。”这真是一个非常人能做出的决断。从胡传的选择和行动来看,他是一个体格和精神都足够强健的人。

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胡传接受吴大澂的委派远赴宁古塔与珲春交界的原始大山,顶风冒雪实地勘查十三道嘎牙河流域的地势水情及其山中常住人口的数量。在这次田野森林调查中,胡传通过实践发现林海雪原中捉盗贼的门道——道在树上——盗贼以斧斫树之痕为标记藏匿森林。在调查报告中,胡传非常有建设性地提出“洼塘”可以改造成良田。排水垦荒围田,一百多年后,抱着人定胜天的信心开垦北大荒的“右派”和知青,会想到胡传吗?

以上内容摘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6期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