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的热度还没有过去,另一个热词“佛系”又悄悄地发生了。“佛系”大概意思是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不吵架,顺其自然。
很多年轻人在自己做的事情的前缀都加上“佛系”,比如“佛系打车”、“佛系恋爱”、“佛系工作”等等。佛系=丧吗?在“佛系”的背后,明眼人不难看到隐隐约约的“丧”。
#我想我差不多,是条废咸鱼了#,95后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自己的标签。也许网络上流行的“佛系”、“恶臭”、“油腻”一系列定义都是片面的,是对青年丧文化的误读。那么95后们到底是如何解读 “丧”文化的呢?
1
什么是丧?
丧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显性的文化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用“丧”来描述自己。任何一种新兴的青年文化现象背后,都潜伏着一定的社会动因。究竟何为丧文化?丧文化为何流行呢?
我们不必急着将丧文化想象成一种极端的、消极的、绝望的心态。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丧文化是一种突然冒出来的文化现象,而忽略了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连续性”。
如果说小确幸讲述的是人生的一种“小获得”,丧文化则是在小确幸的基础上,渲染和突出人生的“大失去”。但是,丧文化在95后的字典里并不是完全灰色、消极的。95后虽然常常以丧文化本人自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95后keep real,敢于自嘲,追求真我的表现。
放空是为了更好地充电,
诚实面对精神透支,
忠于自我,不惧品头论足,
没有浮躁、没有戾气,
自嘲自黑、自我解放。
2
丧文化是如何扎心的?
没有了年少轻狂和故作忧伤
却因不期而遇的生活而惆怅
人生苦短都是扎进心里的丧
丧文化如同其他青年亚文化,是当代青年社会心态的一个表征,反映出集体焦虑的心理。从刚刚过气的“小确幸”到全面井喷的“大确丧”,为什么“丧”如此受追捧?
1、自黑式宣泄:用“丧”来表达负面情绪
虽然你单身,是你胖若两人。
你全力做到的最好,还不如别人的随便搞搞。
没有人能放弃梦想,你自己想想就会放弃了!
……
这些语录虽然丧,但易于传播,还可以帮助人们主动去表达,从而达到情绪宣泄的效果。
2、习得性无助:坦然接受社会的暴风雨
社会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即使踏实勤奋,也不一定能升职加薪。面对现实的无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失去信心,抱着“努力不一定成功,而不努力会很舒服”的想法,开始坦然接受。“丧”的背后,是一片接受面对自我的坦然。
3、逃避式孤独:享受一个人的体验
“一人游”,“一人食”盛行,这种看似洒脱独立的态度,在四下无人时,可能会因为没有陪伴而空虚。热衷于社交网站的他们,其实极度渴望但是真有人作陪,却被不安、无力和不幸感裹挟。
4、防御性自嘲:丧只是我的保护色
年轻人看似废柴的态度,其实是想通过自嘲,所以“丧”其实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保护,他们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倘若真的失败了,他们才不至于真的绝望。
3
丧文化 VS 尬文化、毒鸡汤
尬文化一词得以流行,来自网友对尬舞这一神奇舞种的哂笑,后逐渐演化成一种放飞自我、我开心就好的酒神精神,反倒成为主流文化所欠缺甚至羡慕的生活态度。
尬舞衍生出的尬聊、尬演等词有时表达了年轻人对一些尴尬场面的轻度吐槽,但是蕴含其中的是放飞自我的社交态度。
富有抽象哲理但是避开现实问题的鸡汤文一度带给年轻人精神麻痹,但是马上就被毒鸡汤一举反制,显然这种抒发年轻人真实感受、直击内心痛处的风格更合年轻人的心意。
尬文化、毒鸡汤与丧文化等青年亚文化实现了合流。无论是摒弃所谓的成功标准、选择“漫无目的的颓废”,还是不在乎外界尴尬的自我娱乐,它们共同显示的是年轻一代更为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它还能够解构某种伪饰的正经,实现一种温和的反抗。
4
丧文化的网络传播形式
丧文化的行为,其实主要发生在年轻人的日常交流与网络媒体中,而非具体行动。
“自黑”、“自嘲”则是丧文化最常见的表现。
其实丧文化早有苗头,早先从贴吧传出并流行的“屌丝”一词,本来只是一个饱含贬义的词汇。但经过多重传播,从普通的学生到瞩目的明星,都开始以“屌丝”自称。06年票房扑到长安街的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又被大众挖出,数万人直播观看、评论。
电影中那句太宰治的名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又提升了丧语言的整体逼格。
除了毒鸡汤金句,社交媒体中裂变式传播的表情包,则是对丧语言的最佳补充。
而表情包代替文字进行传播,本身也是种传播丧文化的行为。
但是如今的丧行为不同于以往或粗鲁或浮夸的网络语言,似乎更易被主流群体接受,进而对现实生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5
丧文化衍生产品
当丧文化在年轻人中间大行其道的时候,基于丧文化的诸多产品应运而生,覆盖了众多的行业和产品。内容精神产品:表情包、动画片、文案、歌曲等。
丧作为一种文化与精神上的东西,很容易通过内容表现出来。于是,与喜茶相对应的丧茶,丧气表情包、动画片(影视作品)、负能量文案、歌曲快速走红。
表情包,作为丧文化风靡的重要标志,利用葛优躺而制作的表情包满天飞,在此基础之上,很多诸如懒蛋蛋、丧猫、悲伤蛙等丧气满满的表情包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当丧文化表达成为一种潮流,人们也开始用段子来讲述自己丧气满满的故事,于是扎心有幽默诙谐的丧文化文案段子诞生了。
而基于丧文化诞生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彩虹室内合唱团创作的《感觉身体被掏空》,给每一个为生活奔波的人带来关注,通过音乐来告诉彼此,自己并不孤独。
物质生活产品:UCC咖啡负能量语录、丧茶、没希望酸奶、分手花店等
丧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但不只是被运用于精神内容,也走进了物质生活。
日本品牌UCC咖啡的目标用户群体是那些每天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又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现代职场都市人群。UCC通过与因“负能量语录”而著称的台湾网红合作,将负能量语录印制在产品外包装上,打造每天来点负能量,从而俘获了一大批粉丝。
网易与饿了么联合推出丧茶,在“丧”之气息扑面而来的黑色基调门面里,用招牌式的“丧茶”产品名,垂头“丧”气的店员,让你真正体验一把丧的新高度。
新希望酸奶推出了没希望酸奶,品牌方自行印刷了很多“没”字贴纸,潜入便利店,趁店员不注意把“新”涂成了“没”,并设计了自己的系列海报和文案。
不止于此,在520情人节当天,上海还诞生了一家“分手花店”,在大家都说情人节快乐的时候,反其道而行,关心起了那些分手的人,并为店里的花起了咒人到死的名字,在店里的墙上挂满了丧气的语录,甚至带有强烈的人身攻击,但是就一个词,应景!
6
总结:品牌“丧文化”营销启示录
1、迎合年轻人的叛逆心理,以此建立与受众的情感连接
年轻人选择“丧文化”这种形式来宣告自己的与众不同,品牌借此来进行营销,一方面是讨好这部分年轻人,另一方面也是挑战思维惯性,以此塑造自己的品牌个性。毕竟,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有个性往往能转化成最为直接的“关注度”。
2、借势丧文化,提高品牌曝光率
借着“丧文化”的东风,如果将其运用到内容传播,微博文案、广告创意、漫画创作等方面,能给品牌借势争取更多的消费者好感度以及品牌的曝光率。
酒类品牌江小白曾经引起消费者间的疯传,原因在于它的“表达瓶”,通过一句句走心的文案放大用户情绪,使酒超越了一种单纯的饮品,成为了表达的润滑剂。
3、小丧怡情,大丧伤身,品牌请把握好“尺度”
网友们喝着“没希望”酸奶,品牌迎合的是消费者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泛娱乐化的心态,作为消费者,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未来完全“没希望”。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愿意被社火永久性地贴上某类标签。
所以,对品牌而言,在使用丧文化进行营销之时,一定要注意“度”,否则得不偿失。特别是在所谓的丧文化营销不能形成真正的商业模式时,品牌们更应该做好消费者洞察,找准与消费者沟通的方式。毕竟,打动人心的营销才是最明智的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