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路上的好人#
无论是十多年前在象牙塔里在汉昌努力学习,还是现阶段在社会工作中磨练,直接传授给总洪斌毛伟华或直接传授给总洪斌,还是暂时默默给予的精神鼓励、方法论指导,他都像苏家珍一样。
他们相识于2008年4月。那时牟伟华是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前身)的1998级校友,已经成为济宁广电的领导。而丛洪斌仍是莘莘学子里一名最普通的大二学生,小牟伟华十岁。
当时,热爱文学的丛洪斌加入了学校文学社,也竞聘了学生会干部。作为学生会的“新兵蛋子”,丛洪斌独自在学校一号教学楼前开展主题为“点滴成海,众心为爱”的公益活动,大致是将收集的旧书籍报纸和生活用品变卖,捐款至贫困地区。虽说济南没有春天,大多是从冬天直接迈入夏天,但4月的天气还是料峭春风微冷的状态。碰巧牟伟华和其他几位校友正在母校漫步,回味学生时代。在公益书摊前驻足停留时,他打量了瑟瑟发抖的丛洪斌一眼,上前询问活动目的。就这样,丛洪斌和牟伟华认识了。
人人“价位”对等才有话语权,但牟师哥是个例外
两人身价迥异,当时牟伟华已功成名就,而丛洪斌还是需要农村父母犯愁交学费的穷小子一个。他们的思维格局也不在一个频道上,丛洪斌说要把公益活动做大做强为学院争光添彩,而牟伟华建议将这个活动宣传放到网络上,深入浅出地讲了一堆当时丛洪斌还不懂的道理。
尽管如此,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每当学校举办社团活动遇到难题、社会兼职遇到风险评估的时候,丛洪斌会通过QQ寻求牟师哥帮助,而牟伟华的回复甚至可以用“呼之即来,来之即答”形容。不管多晚,牟伟华总会在看到后的第一时间给予回应。当时年少的丛洪斌哪消化的了那么多管理思路、社会经验,他赶忙在电脑上建了个文本文档,把和牟伟华聊天的记录全部复制下来。一有时间的时候就去反复揣摩,品味他满腹哲理的语句,虽然大多以失败告终。
“同门师兄之间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牟师哥传递给我的,是骨子里那种向阳向上的本能。” 以前,丛洪斌总觉得理想遥不可及,只对现实情有独钟。固执地准备着今天这样那样的早餐,却没有高瞻远瞩地储备明年的粮食。但是牟伟华作为思想先行者,一直显露着敢为天下先的霸气。
大三那年,牟伟华叫丛洪斌出来聚餐。那时的丛洪斌已经有了职业意识,知晓穿着不能太学生气,便斥巨资花80块钱买了一双皮鞋。赴约路上却下起了倾盆大雨,丛洪斌的皮鞋完全报废,但依然比约定时间早到了半小时之久。聚会地点很普通,是七里山路附近的一个家常菜馆。餐品也十分简单,一盘土豆丝、几块把子肉。几人喝着啤酒,谈着各自的职业规划,气氛很是融洽。
从下午六点一直到晚上十点,丛洪斌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倾听者,认真记录着在场前辈的所言所语,好回去认真消化。聚会结束后,不知不觉丛洪斌的脚已经和皮鞋“泛滥交织”在一起,那种感觉他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不过,皮鞋虽然没法穿了,丛洪斌心里却收获了很多东西,而且意犹未尽。
第二天,牟伟华就在校内网上发布了一首诗,丛洪斌称之为“师哥的诗歌”以纪念他们的小聚:
师哥是行动的实干家,是我社会磨砺的引路人
2009年,丛洪斌参加了第三届谷歌杯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作为发起者,他以一己之力撰写策划,作为队长筹备“手绘五彩缤纷,冲出心灵暗礁”公益团队,并且从1060所高校超过18200个创意中脱颖而出,杀入506所高校的1511个创意复赛,最后过关斩将进入决赛,而这也是全校唯一一支进入决赛的队伍。
紧接着,真正的考验来了,决赛需要落实媒体记者、公益场地、城管保障措施等等。这对一个缺乏社会人脉资源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无比困难。对此,丛洪斌还是第一时间想到了牟师哥。牟伟华也积极伸出援手,向济南时报、济南残联引荐丛洪斌,而且帮丛洪斌牵线实地考察了济南明天儿童康复中心、济南爱心医院。最后,丛洪斌的项目成功落地,通过与孤独症儿童互动,手绘T恤、油画以及手绘墙等独特形式,创造了一个活泼的治疗氛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流和动手制作能力。
项目完美实施后,丛洪斌被评选为谷歌全国校园公益之星。他也应《济南时报》邀请,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记者经历,几篇不错的文章也赢得了报社的赞扬。
2011年7月,丛洪斌正式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从事医院管理工作。他和牟伟华的交流沟通依然是有时天马行空、有时精准聚焦。
“形式无所谓,牟师哥穿透出的精髓格局依然指导我不断前行。"
在你的学海生涯,有没有一位「导师」为你指引前进的方向?在你的职场路上,有没有一位好心人,鼓励迷茫无助的你勇敢前行?
@头条寻人联合@今日头条@头条搜索@头条职场@头条教育@头条公益共同发起「奋斗路上的好心人」活动,征集那些真实的好人好事。@头条寻人(xunren@)将努力找到这些好心人,献上一份敬意[爱心]。
赶快带话题#奋斗路上的好心人#讲出你的故事,还有5000元大奖等着你。发文直通车:【http://mp./profile_v3_public/public/activity/?id=1677066363507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