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李白是《塞下曲六首》中云:横高在百战中一直受到恩惠。
意思是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虽身经百战而无畏惧,只因受皇恩太深。在我平凡的旅程中,遇到过许多值得尊崇和感谢的人,其中有老师、领导、朋友、亲人等等。这些人在我心田聚集在一个特别的部落,这就是我的恩人部落。这部落里的每个人,都曾给过我关照、呵护和帮助,都是我至死铭记的恩人。
一、详写篇
汤林尧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结识林尧先生的,当时我在鞋厂当工匠,业余时间则痴迷写作。因向县文联投过稿子的原因,忽一日收到林尧先生的信,信中称:你有一定的创作功底,望抽空儿到文联一叙。我如期赴约,这次会面因文联还有客人,大约只谈了半个小时,腹有诗书的林尧先生长我21岁,我原以为作为豫北知名作家的先生 ,会讲一些励志类的心灵鸡汤,但事实不是,先生鼓励我多读书多写作。我自认为先生属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智者。天长日久,对先生的了解逐渐丰富起来。林尧先生1943年出生于槐树乡毛庄,曾在毛庄学校、槐树乡政府、教育局、县文联任过职,先生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也是孟州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其格律诗的造诣相当深厚,并肩挑孟州市文联秘书长,焦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焦作市诗歌诗词学会副会长等重担。
图为汤林尧老师
主要著作有《历代六言绝句抄》、《皂树岭》、《西岭撷蕙》、《唐人仄律300首》等10多种。每次和林尧先生见面,先生总是鼓励为主,难见批评,这委实让我的心里始终涌动着温暖。尽管见面很多,但鲜有同桌吃饭的故事发生。我喜欢钓鱼,一次在白墙水库钓得三五斤鲫鱼,相赠于先生,先生推辞不下只好收下。先生是我写作路上的启蒙老师,其恩之大,当然不是几尾小鱼能衡量的。
谢卓君
卓君先生1942年10月生于广东紫金,任过《焦作文学》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焦作市作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和卓君先生相识,得益于焦作日报社副刊编辑薛书礼老师。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去焦作日报社送稿,在副刊编辑薛书礼老师的办公室认识了卓君先生。身为南方人的卓君先生热情地鼓励我抽空给《焦作文学》写稿,后来先生看了我在报纸上发表的作品后,决定聘请我当《焦作文学》杂志社的特约记者。在卓君先生的辛勤润色下,我写的《为了大地的丰收》、《创造名牌天地宽、《英雄蒙冤去浩气万古存》等一批报告文学在《焦作文学》杂志上顺利刊发。与此同时,卓君先生还指点我用逆向思维搞创作。根据先生建议,我针对当时焦作市写散文诗作者少的时机,决心从散文诗入手从事创作,先后在《焦作日报》、《焦作工人报》、《河南经济广播电台》发表了一些散文诗,后以散文诗加入了焦作市作家协会。听了河南经济广播电台我写的名为《泡桐·焦裕禄 》的散文后,孟州市广播电台原台长赵凌云对我说:“想不到写报道的手,也能写文学稿,以前有句话叫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现在要改成人有多大胆,多写好几篇了。”我有7年邮政工作经历,期间先生说我基本具备申请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的条件,我面对表格却满脸蒙圈,不知如何填写。紧要时刻,仍是卓君先生从表格填写的整洁性、完整性、丰富性等方面给予了悉心的指导,使我于2002年一次成功申报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这次申报的成功,卓君先生的指导可谓是居功至伟。
王岩璋
1989年我才第一次进过省城郑州,赴郑原因是送稿。因囊中羞涩,自然选择了每晚5元的河南日报社招待所。该所位于郑州市极繁华的纬五路上,向东边百余米是十字路口,西侧是报社家属院,对面就是河南教育学院。旅居于此最大的实惠是每天仅花费三五元,就能实现食有肉,自行车是所里对房客出租的,花上一块钱可以骑用一整天。旅居于此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济源籍画家王岩璋。
图为王岩璋老师
岩璋兄长我13岁,家贫的苦难怎能阻挡住岩璋兄出人头地实现梦想的步伐。他酷爱画画,却无钱参加美术培训班,但岩璋兄自有妙计,天天到济源文化馆美术培训班蹭课偷艺,竟把素描、色彩、速写等技法熟记于心。岩璋兄成年后,曾多年在全国游历,遍访名山大川,既拜师学艺,又学画卖画。在报社招待所,我与岩璋兄共居一间平房。他说:“名能得到,利能得到,只要你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靠着这个信念,岩璋兄成长为河南、陕西美协会员,也成了国内的知名画家,其画作在河南、陕西市场异常抢手,另外岩璋兄还对天文地理、论语、哲学、文学颇有研究,实现了书画、商业同源发展。
当时相识时,虽然岩璋兄仅三十开外,但是已经出版了多本画集,声名鹊起,还多次到美国讲学。岩璋兄所讲的话,对我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尽管我一路走来和名利始终无缘,但岩璋兄让我记住了天理——这就是天道酬勤。作为农民,别有种豆得瓜的妄想,要想得瓜,锄草施肥重要,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的勤奋尤其重要。
王怀让
我与王怀让先生属忘年交,因先生长我22岁。先生是济源市五龙口镇西正村人,认识先生大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当时我写了一篇3000字左右的通讯,报社一编辑说稿子太长无法刊发。失望之余,我抱着撞运气的心理,推开了怀让先生办公室的门。孟州紧邻济源,或许是地缘的亲近,王怀让先生对我非常热情,还爽快答应尽快修改稿子,几天后稿子发表了。后来,在河南日报报业大厦后面先生的家中又见了几次面,先生的教诲,让我受益良多。先生勉励我:“强大者不可得意忘形,弱小者不必自惭形秽,不论是写作还是工作,只要敬业,必出成绩。”
图为王怀让处长
先生毕业于河南大学,任过河南日报编委、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剧协会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客座教授等要职。像农民一样勤劳的先生,成果丰硕,其创作的诗歌多达8000多首。先生不但有才气,而且有仁心,他心怀虚谷,乐于提携文学青年。先生这样说自己:“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的一生是一直把写诗当做种地来侍弄的。”
先生像农民一样侍弄诗歌,我作为准农民自然也不敢虚抛年华。不管是在村企里谋生,还是在机关中工作,抑或是在北漂的辛劳中,我须臾不敢荒疏写作这行当。我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个农民,为了生存才稀里糊涂地走近了文学圈的边沿,自己能力所限写出精品很难,但自己不懒,写出成品还不是太难。人勤地不懒,人懒地不勤的道理是个农民都知道,半是农半个文人的我亦知道。孟州与郑州,黄河两相隔,我和怀让先生见次面也不容易。2010年我再到河南日报出差时,朋友说王怀让先生已于2009年4月7日仙逝了。先生生前嘱家人把自己的骨灰洒进黄河里。先生走时才仅仅67岁,真是天妒英才,痛哉、惜哉。
先生的孙子叫唯一。王映老师在《纪念父亲王怀让》一文中写道:在初春的静夜里,我紧抱着唯一,却已经永失唯一”。对王映来说,王怀让先生是唯一,对河南来说,王怀让先生更是唯一。郑州的文化符号是黄河之都,英年早逝的王怀让先生自然要魂归黄河。豫籍作家王钢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以后想看王怀让就去看黄河。北漂归来后,我已不再钓鱼了,可我仍会时常到城南十几里外的防汛大堤上看黄河,因为黄河里有恩人王怀让。
任毅真
河南日报任毅真老师是洛阳偃师区人,毕业于985名校——武汉大学。历任河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工商处副处长、内参部主任和群工部主任,作品《马寺钟声》荣获河南省年度新闻一等奖。结识毅真先生,应归功于时任新闻科科长冯国平。冯科长说毅真先生功底扎底,为人亲和,对基层通讯员非常热情。
图为任毅真老师
1989年6月,我到河南日服社任毅真先生所在的工商处送稿,真真地被先生温暖到了。那天中午11时,当我带着三、四个小时的旅途劳累来到报社时,先生用个把小时帮我改稿子。下班时天下起了大雨,我想请先生吃碗烩面以示感谢,被先生婉拒了。稍后他得知我连早饭还没顾上吃的情况后,执意骑自行车驮我回家吃饭。,我坐在先生自行车的后座上,泪水和雨水一起肆意地流。那天在先生家吃的大米饭炒青菜,像旷世美味让我回味悠长。仔细盘点,我在河南日报上发表的稿子,相当一部分是经先生润色后刊发的,先生的授业之恩,永世难忘。
杨炳富
杨炳富,河南南阳人,对我有知遇之恩,先生既是国内IT界精英,也是我在北京工作时的老板。
数年前,我忽然动了赴京工作的念头,便向北京的企业发了十余份简历。数日后,身为公司董事长的炳富先生亲自电联,他在肯定了我写作功底之余,还向我发出了北上的约请。我入职后,炳富先生待我很是人随和,常称我为薛大哥,让我感动不已。
图为杨炳富老板
南阳出人才,先生为其一。作为在Intel及Intel软件部(LANDesk)任过首席架构师、中国区总监的大咖,炳富先生既有IT技术雄才,更有经营大略。2009年先生携两个好友初闯京畿,在民居里首创公司。在好友离开的动荡中,先生放射孤勇,独自经营,发展至今。可圈可点的是,在炳富先生努力下,公司现已成为国内IT界标杆性企业,其产品风靡市场,从我军的东部战区、到作家路遥的故乡榆林,从名校清华、北航,到金融企业中国银行,先生所率团队研发的软件都在时时保护网络安全并提升着运行效益。先生极具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在新冠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就及时布局,在副省级大都市武汉创立了新公司,为企业抗衡市场风浪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先生的知遇之恩,让我收获颇丰,北漂数年间,我不仅目睹过北漂大军的生态图,而且还欣赏过国际化大都市的博大与繁华,我不但用工作换回了生存的必需要素,而且在京结识了一批高手友人,这些友人使我实现了思维、理念的迭代升级。
行兄
行兄长我两岁,性情内敛,崇德求德,喜悦公益,乐善好施,不事张扬,故此本节只显其姓。行兄八十年代毕业于桂林理工,经数十年市场磨砺,现已成为地质方面的行家高手。行兄尽管执掌多家公司,忙是必须的,让人赞叹不已的是,行兄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能够身处闹市而心不躁,一个心思博览群书。行兄对唐宋八大家的诗文及思想颇有研究,对传统文化、美学、道德等学科常有独到见解。与行兄聊天,我通常会出现尴尬的场景,原因是行兄说的人和事,有一些自己都不懂,甚至是闻所未闻。例如行兄给我谈徐渭时,我竟不知徐渭是有名的明朝三才子。通过百度我才明白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徐渭才华横溢,但终生郁郁不得志,其穷困之状让人心碎。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的《题葡萄图》,实在是文学家徐渭给自身勾勒的素描,也是对自身潦倒困顿影像的描绘,让以文为生的我欲哭欲啸、悲情顿生。
行兄不但在传统文化、美学、道德等方面让我获得了诸多的知识,而且在我回豫创业的关键时刻,及时给予了注资援助,保证了河南英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及时创建。行兄对我的相知之恩、教化之恩、赠金之恩,件件桩桩,让人没齿难忘。
二、略写篇
在风风雨雨的几十年里,我有幸得到众多恩人的恩惠,才使越过了一道道沟沟坎坎,由于篇幅所限,此章节只作略写不再冗述。
我的父母,我的兄弟,我的爱人,我的子女,都是我的恩人,她们的不抛弃、不放弃,他们的相携相扶,他们的相依相慰,无一不是我抵御人生风雨的精神支柱。
还有小学班主任李明纲老师,给予我一年代他批改作文的机会,让我的作文技能有了提高;还有初中班主任杨希成老师,在大雨中背我跨越沟渠;还有巩县回郭镇民警,在深山中让我搭乘顺风车顺利返城;还有在北京市海淀区马庄村附近,那位不留姓名不收车费的老伯用三轮车将我运到了地铁站;还有张治国先生在我女儿考上大学时,及时给予了专项资金扶助;还有韩征兵先生在农业局工作期间,对我采访给予的协调帮助;还有很多……,不再逐人列举,这些提及或没提及的全是我的恩人、贵人,我在此鞠躬致谢了,其恩其情我会永远铭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恩人之恩,理应铭刻心间。欲登高山之巅,勿忘父母恩情;欲入成功之道,切记恩人之恩。
(创作单位:河南英良文化传播有限有限公司)
成稿于2021年最后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