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像笛卡尔《我想》那样纯粹地想到思辨标准,或者遵循康德《纯粹的理性》这样的眼光,就不可能找到中国孔子。
孔子的一切只定在实际沃土之中,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却常常滋养人生社会。比如,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怎样做一个领导者才能达到至善境界,等等,孔子代表的“中国方案”往往更加有效。《论语·卫灵公》这一章文字,可以作为这方面的经典文字来读: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说的大意是:如果智慧够格,但缺乏仁爱之心,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获得了天下或一方水土、一职一位,也一定会失去它。如果智慧、仁爱都够格,但缺乏庄严、没有威严,属下就不会敬从。如果智慧、仁爱、威严都不缺,但不能坚持礼敬人和事,也终究成就不了至善的领导者。
01.作为领导者,智慧要够格,这叫"知及"。
"知",是智慧之智。有"智",执政者、当领导的,才能拿出好主意、做出好决策;才能辨清是非善恶本末急缓,才能抉择所当为、所当不为,才能为善又能止恶。所以,领导者必须"知及"——聪明才智要够得上那个职位的要求。
02.领导者,“知及”——智慧够用,又必须保证智慧用对地方,这就需要“仁守”。
领导者有“智”,最怕不用在正经地方、不走正道、不用正心,所以“仁守”就是要确保“智”的运用方向。“仁”是仁爱之心、爱人之情,将仁长守于心、扎根于心,这就是“仁守”。领导者如果心中无仁爱、没有爱人之心,必然要从根本上出现问题。孔子说他的最优秀弟子颜渊在那时也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做到“仁守”很不容易又很重要,领导者不仅要追求智及,更需要做到仁守。
仁守,对领导者个人而言,是一种仁德的修养和仁爱情感的培养。有了这种德行和情感,才能体恤人情,善待众人,才能有个人的亲和力和众人的向心力。对施政来说,就是要运用仁柔政策,反对暴力政治。所以,领导者如果不能“仁守”,有天下的就要失去天下,有官位的就要失去官位。历史上那些智慧超出的国君、大吏,凡是不能“仁守”的莫不终归失败。
领导者要“仁守”,又需要“智”提供智力支持。没有智作支撑的仁爱、爱人,也会让领导者昏了头,让爱走错了路。《春秋繁露》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智,可以保证爱不陷入误区。《论语》中孔子告诉子张:“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领导者如果爱一个人就什么都喜欢,巴不得让他青云直上;如果恨一个人就想一棍子打死。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领导者如果持有这种不智的爱与恨,只能带来折戟沉沙的结局。
可以这样说,智、仁相互发用,可谓领导者两扇生死之门。
03.领导者有智慧又能仁爱,但没有威严也不行,所以需要“庄莅”。
领导者讲仁爱,也是讲个人要有亲和力。但亲和,又不能与人嬉笑怒骂混作一团,所以又要有“庄”的要求;政令要通达,要属下、百姓敬从,都需要领导者代表执政机器“庄莅”,这就是“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为凡壮盛精严之义。《论语》:临之以庄。苞咸曰:庄,严也是也。”庄,是庄严、庄重,令人敬畏。这是一切优秀领导人特別是领袖级人物应有的形象特征。
无论哪个层级上的领导者都需要令人敬从。孔子把“畏大人”作为“君子有三畏”之一,反对像小人那样“狎大人”。他自己更是十分敬畏那些官员。《论语·乡党》中说孔子看见身穿丧服、官员和瞎子时,是“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都要以礼相待。《论语》中鲁国大夫季康子曾专门请教孔子怎么做才能“使民敬”。孔子告诉他:“临之以庄,则敬”:面对百姓民众开展政务要“庄”——庄重、庄严,巍然如山。说话、下达政令,要一是一,二是二,有板有眼,字字有千金般的份量。令人敬重,才利于众人服从,政令才容易落地生根。
孔子还说过:“君子不重则不威”,也是强调君子级别的人物要庄重有威严。这种“庄”绝不是在外表上做作出来的“色庄”或“色厉”。《论语·先进》说:“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净说笃实的正经原则的话,是真君子的表现还是装出来的正经?《论语·阳货》说:“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外表装出的严厉终究掩盖不了像小偷那样内心的胆怯。
那么,“庄”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论语》中可以略知一二。《述而篇》记录孔子的形象、容貌时,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各种对立的外展元素在这里得到和谐统一,既庄严、威严又温和不露锋芒。《子张篇》还记载,“子夏曰:君子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远看威风凜凛,靠近又感觉温和可亲,听起说起话来严正入理。领导者这种形象、容貌不是硬装出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内外兼修、涵养气质等融合的结果。
04.领导者,有智慧、有爱心、有威严,孔子认为还不够,尚未达到至善、最优秀,所以他接着说:“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最终和最高境界是礼敬。
领导者做到了“庄”、有了官威,或做官时间长了,或官职高了,很容易官大气粗、目空一切,这就需要“约之以礼”,把官的气势、官的架子、官的眼光,约束向下、归束于心,对人礼敬、对事礼敬,一切行动都要礼敬,“动之以礼”,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得以善始善终。
礼主敬。孔子主张君主对于臣下要以礼相待,就是要礼敬臣属。《论语·八佾》记载,“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强调君上要讲敬,臣属要讲忠。同时,孔子主张做事情、役使百姓要做到大敬。《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弟子仲弓,请教孔子如何行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做事情、动用百姓要像举行盛大礼仪典礼那样庄严肃穆敬重。
《曾国藩诫子书》中“二曰主敬则身强”,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这种大敬就是对属下、对政事大敬;就是对自己大严,因此才能“主敬则身强”。领导者做到了大敬,才能不怠政、不懒政、不荒政,才能于人于事“敬而无失”,才是至善境界。
做官最重要的是礼敬。官做得时间越长,官位升得越高,越能礼敬于人、礼敬于事,这才是做官的最高境界。广而知之,做人做事做学问莫不如此!
#头条品书团#
朋友,我是清如静如,力求按照“义理”全面系统地“照着说”《论语》,很高兴与你对坐经典!
(图片借用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