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安燕(网络来源)
老百姓如水。
一说是百姓的群体是庞大的。社会由千千万万个百姓组成,社会的生态也源自于一个个百姓的生存状态。单个的百姓形不成气候,但千千万万个百姓,就形成了生态的基底。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一致时,就会形成排山倒海的力量。所以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形象比喻。
想当年,“打土豪,分田地”调动了多少农民的积极性。即使在外的学生、打工者,因为老家的父母分田地,也会积极呼应。所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深入人心。
二说是百姓的情感是最朴素的。上善若水。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百姓图的就是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老百姓最懂得尊重客观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他们认为合理的,就会积极进取,他们认为不合理的,就会消极抵抗。
三说是百姓的行为是柔性的。水的柔性最强,能够随形就势。百姓在大的法律框架内,是最自由的。特别是农民,自给自足,不需要上班打卡,自家院子撒欢蹦。行政上对他们的约束也比较少。
基于此,百姓亦疏不宜堵,就如同著名于世的“都江堰”。
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面临着大规模的征迁,深入的白洋淀综合治理,以及传统企业的外迁。这都涉及百姓的切身利益。
比如管控。啥叫科学管控?我们理解的科学是分类、分层次,内容不一样,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一刀切,大锅炖,肯定不是科学的。
比如补偿。补偿多少合适,什么方式合适?符合规则一定是大前提。另外,现实比较,也不可或缺。看得见,摸得着,同等条件和别人比比也不差,百姓就乐意接受。
比如拆厕。拆之前如厕的问题解决了吗,提供的方式百姓乐意接受吗?这些涉及吃喝拉撒最基本生活需求的民生,出现些许问题,最容易引起广泛不适。
比如外迁。传统企业外迁,迁入对接地现在已经行动了起来,但是迁移也会产生不适,同时原地百姓的就业问题,等等,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需要提前做好细致的疏导工作。
疏,就要形成对话机制。对话,不是告诉。告诉,自己讲就行,自己做就行,一纸文件,不同意也不行,这就是堵。对话,不只自己讲,也要看对方的反应,最终谋求基本一致,这就是疏。
民心宜疏不宜堵。适宜的,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才是合理的。疏,才能够顺民心,水才能够载舟。
摘自京津雄城市群,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