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清明节忆介子推

时间:2023-02-17 02:25:1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作家:冯建国

清明来了,春天温暖开花,原野上笼罩着一股花花绿绿的气息,抓住了人们的心。

当车驶近介子推墓葬时,心底里便产生了一种冲动:运城人应该为介子推骄傲自豪,也应该为介子推树碑立传,更应该为介子推葬身之地正本清源。运城人何以要为此骄傲呢?因为介子推是运城人,生在运城,死在运城,埋在运城。我这算不算是所谓的乡土主义者,算。但这是人们的天性使然,谁不以自己的家乡美丽而骄傲呢?就比如景海鹏三次遨游太空,被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维时,我们家乡人们不也是为之欢呼雀跃,引以为自豪吗?

故乡者,故土乡里也,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是一生中很难从心底抹掉的。介子推是我们的乡里乡亲,生在闻喜户头,长在夏县裴介,死在万荣孤山,最终落叶归根,魂归故里,长眠涑水河畔,峨嵋岭下。介子推生来忠厚善良,质朴执着,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而闻名天下,赢得后人的尊敬,并且由此产生了“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历代文人学者多有缅怀诗篇传世。


自古河东之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炎黄蚩尤逐鹿中原,尧舜禹汤传世天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就诞生在夏县之地,而春秋时期雄视八方的晋国,国土就在今新绛、闻喜、绛县一带,晋文公重耳的陵墓即坐落在绛县境内。其时,由于晋献公的宠妃骊姬阴险奸诈,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自己亲生儿子奚齐为太子,从而引发了朝中一系列的变故。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重耳无奈避难而奔翟国,当时的随行人员众多,主要有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等。


别看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但他当时属于“戴罪逃亡”,先是父亲晋献公围追堵截,后遭兄弟晋惠公设计追杀,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而且当他们逃到卫国时,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借机卷走财粮逃到深山去了。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虽说晋文公如今后世名重青史,在穷困潦倒时也是虎落平川遭犬欺,被农夫们用土块当饭戏谑了一番,重耳连气带饿晕了过去,哪里还找得出一丁点儿的霸主豪气来。

寄人篱下的滋味真的不太好受,一行人手足无措,面面相觑,夕阳下长吁短叹,山凹里鸹声四起,寒气暮雨袭人。情急之下,介子推从腿上割了一块肉,与野菜一同煮成汤,端给公子重耳喝了下去。重耳于是死里逃生,为介子推的行为感动不已,当下起誓有朝一日做了国君,定以十倍之力回报于介子推。不过当时介子推坚守“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只说了一句“公子无恙,天下大幸”的话,便躲到一边去了。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典故,亦被视为华夏第一忠君例证流芳青史。



风雨如晦,日出日落,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晋文公终于鹞子翻身,鱼跃龙门,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当重耳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恰值周王室内乱祸起,晋文公“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等到大局初定论功行赏时,不知出于什么原故,反正恰恰是“以赏从亡者,而未至隐者介子推”。当年那些曾经患难与共的随臣们一个个奉迎拍马,争相邀宠,对此介子推非常厌恶。他甚至觉得像狐偃等人“以为己力”的想法,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实在“难于处矣”,浅薄之人不可为谋矣。

在介子推看来:“献公之子几人,惟主公最贤。以国属于主公,诸臣不知天意,争据己功,吾方耻之。吾宁终身织履,不敢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也。”他眼见朝野内外争功邀宠,风气龌龊,便和老母亲守在家里面编草鞋艰难度日。老母亲也很赞同儿子与世无争的做法,遂与儿子搀扶着隐居到绵山深处,即今日万荣县境内的孤峰山(也称之为绵上山)。离开时介子推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隐于中野。”邻居深为介子推忿忿不平,遂将此诗挂到了城门口。


晋文公不愧为旷世霸主,闻错则改,当即派人召介子推临朝受封,才发现介子推已隐入绵山,遂亲率朝臣前往寻访。但见绵山孤峰独耸,方圆蜿蜒逶迤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时间过去了半个月,一点儿收获都没有。晋文公也是寻人心切,无奈之下听一臣僚建议,命令三面放火烧山,以期介子推自己走了出来。岂知大火整整烧了三天才熄灭,介子推却始终没有出现,后来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他们母子被烧焦的尸骨。至今我们走进孤山怀抱里,还能够发现在阳坡一面,隐隐残留着那场大火烧过的痕迹。


春风萧瑟起,苦雨为谁落,当在那个介子推用脊梁堵着的柳树树洞里发现了一片残缺的衣襟时,晋文公重耳落泪了,是那种无法释怀的泪。只见上面是用血写成的诗:“割肉奉君尽丹忠,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公。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沉默良久,慢慢地将血书藏入袖内。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能吃寒食以果腹,这便是寒食节的来历。

对于介子推的死,晋文公始终心怀愧疚,决计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请工匠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据说“足下”一词即源于此。就在介子推死后的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当行至介子推坟前(时在孤山南麓,后迁至夏县裴介镇),只见坟前那棵老柳树枝繁叶茂,柳丝儿随风飘舞。他满怀深情地采了一根柳枝儿,编了一个帽子戴在头上,表示对介子推崇高的敬意。



在我们国家,所有的节日都浸满了感恩的因子,清明节也不例外。清明节始于周代,开始是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祭祖扫墓,历代沿袭并融入了寒食节,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唐代中叶著名诗人卢象作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一针见血地指出晋文公的错误举措。

时间是永恒的履历表,每每清明佳节之际,我们都会来到夏县裴介村介子推的墓前,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常常不由得思接千载。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以及他割股奉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传统美德的体现。面对斜风吹来,夕阳晚照,我似乎读懂了正是凝结在乡祖介子推身上忍辱负重、舍生取义、默默奉献的高风亮节,构成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这大约也是国人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所在。



注:孤山,又称孤峰山,旧时称绵山或绵上山。

声明: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