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有关忧乐情怀的名人名言】忧乐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范仲淹是如何练就的

时间:2023-02-17 01:48:4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上一期我们谈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两位忠言者,这一期又一次谈到了北宋时期的一位忠言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段文字是节选自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我们在教科书中都学到过的,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成为了千古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本义就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那么范仲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他又是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史载,生于公元989年的范仲淹幼年丧父,后母亲改嫁,少年时在醴泉寺苦读。由于家境贫寒,一日只吃两餐,把隔夜的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

好在范仲淹生活的年代是穷人,文人晋升最好的时期。读书,给了庶民向上流动的机遇,这种光荣与梦想,也不断刺激着他们的进取之心。

后来的诗人汪洙在他的一首《神童诗》中有着这样的描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 

少年时范仲淹的梦想是:第一志愿当良相,第二志愿做良医。这两种人生梦想,都是以忧国忧民为出发点。不是治国家之病,就是治人民之病。

公元1015年,二十七岁的范仲淹在经过多年的苦读后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了政坛,拿到了入相的门票。

范仲淹在地方官的位置上历练多年后,因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后被宋仁宗征召入京,任秘阁校理。

范仲淹的忧乐观影响了他的一生,使他在官场上跌宕起伏,遭到多次的贬谪外放。曾因反对宋仁宗废后而率台谏官员“伏阁请对”遭贬睦州。

后又因宰相独揽朝政,培植党羽而向宋仁宗进《百官图》,结果被诬为“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而贬饶州,后来又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而贬邓州等。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其被贬邓州时所作,而非写于岳阳楼。因好友滕子京遭诬陷被贬到岳州当知府,重新修复了岳阳楼,范仲淹受其嘱托而作。

看到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另一好基友梅尧臣于是写了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

乌之谓灵者何?噫,岂独是乌也。夫人之灵,大者贤,小者智。兽之灵, 大者麟,小者驹。虫之灵,大者龙,小者龟。鸟之灵,大者凤,小者乌。...

范仲淹读到这位好友的劝慰之文后,生性耿直的他立即回写了同题《灵乌赋》给梅尧臣。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

从这篇回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范仲淹是斩钉截铁的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为世人所千古传颂。

范仲淹不仅在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其一首《江上渔者》的诗词中也是有着同样的表达。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正所谓: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过多少人,有多少人怀念你。


范仲淹

轩辕

相医二愿良为根,

文武国朝第一人。

命运多舛自忧乐,

宁鸣而死不恋身。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