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食物与文化关系的名言】民以食为天,过年说吃喝,孔子定下这些规矩

时间:2023-02-16 19:07:1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中国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有句话叫“刘裕万事,只有它大”。五千年文明基本上是“文化进化史”,一切都放在第一位。

小儿诞生要吃;老人去世要吃;盖房要吃;升职要吃;逢年过节更要大吃大喝。在中国人,没有“吃喝”的春节,犹如抽去了灵魂的躯壳一般空洞。

吃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精神解读。正如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深刻理解叫“吃透精神”,吃苦、吃亏、吃得开、吃里扒外、吃不了兜着走、不吃那一套、吃官司、吃回扣等等。

一个“吃”字就能囊括所有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崇尚“吃文化”,认为人生在世不过吃喝二字。连儒家先师孔子也对饮食高度重视,一生谈“礼”,把“吃”放在第二位。

《论语》中出现的“食”与“吃”有关的字眼多达七十一次,其出现频率仅逊于礼(七十四次)。而其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更是被历代作为美食文化圭臬,并上升到为人处世的哲学境地。

孔子之所以在《论语》不厌其详地讲授饮食之道,是因为在儒家心目中,饮食不仅是人欲的需求,也与天理相通。吃也是一种情感诉求,“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在精神愉悦的同时,与天地相融合,充满着神圣的内涵。

斋,必有明衣,布。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在孔子看来,吃饭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必须斋戒沐浴,尤其是盛大的节日,一定要穿上用布做的浴衣,以示洁净身体,保持一分虔诚。

同时斋戒改变平时饮食习惯,主要体现在不吃酒,不吃大蒜葱韭之类气味辛浓之物。此外,还要顿顿吃新鲜的,不像平时在家,有时剩菜也吃,主要是取其洁净。

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知识渊博,对于美食又有很深的研究,他认为饮食不嫌精美,鱼肉不嫌细致。再好的食材也不能随便胡吃。

饮食变味不能吃,肉质腐烂不能吃;颜色难看不能吃;气味臭恶不能吃;烹调不得法不能吃;水果不成熟不能吃;切割不端正不能吃,没有调味酱料不能吃。同时肉即便再多,进食不能超过米饭。只有酒不限量,但绝对不能喝醉。

席不正,不坐。

孔子认为即便是吃喝,也要有端正的外观和态度,这才合乎礼仪,使人安心愉悦。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和亲朋好友一起吃酒,酒后必须等到执杖老人出去后,其他人方才能出去。

孔子一生崇尚“恢复周礼”,非常重视社会场合的礼仪,把礼的精神与规范视为独处内省自律的原则。

所以,最能体现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的宴席,格外被孔子所关注。“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越是到了春节,大家越是不能忘乎所以,还是把礼放在首位,把吃喝放在次位。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