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最终任务是解释存在或本体
人类的思想史是解释存在或称之为本体的历史。
哲学的终极任务本来就是要解释:
何为存在?
存在=本体=自然=终极依据=终极真理!
存在就是所有天下一切你能想到、想不到的任何东西,也就是宇宙万物,放在一块来看,惟一的一个共同点。它是普通的但又是事物最基本的,它是使得万物存在的那个东西,它是万物存在者——终极存在,和万物所依赖者——终极依据。
存在是古今中外思想大神们思考和探寻的终极真理!因为对存在解读的不同,产生出了不同的文明、文化包括宗教和艺术等。
西方世界第一个抛开神创论,通过理性解读宇宙本体即终极存在的人,是自然科学始祖泰利斯,他在公元前6世纪提出了“万物皆水”的本体论假说。
西方自然哲学之父泰利斯
自泰利斯之后,古希腊哲学家分别提出了无限定原质、气、数、土、火、隐德莱西、四根说、种子说、原子论、存在、真实等存在或称本体论假说。
在前苏格拉底时代100多年的时间里,哲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深入研究前人有关本体的思想后,苏格拉底说:“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与消散。”
苏格拉底所说的“某种东西”就是本体,就是存在,但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都无法认知本体的真,对本体没有正解,或者说是无解。苏格拉底干脆放弃了对哲学终极任务本体的研究,将西方哲学从研究本体的自然哲学,转向了研究目的的精神哲学。说:“神灵将那些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给自己保留了。”
西方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后,西方思想家研究本体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柏拉图提出“理念本体论”,亚里士多德把论述本体论的形而上学称为“第一哲学”。
西方自然科学始祖、近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出发,提出了心物二元本体论。
笛卡尔认为:能够思考的“我”,是一个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精神实体。实体或本体就是有能力通过自己去存在的事物,包括思想物即意识与广延物即物质。意识和物质都是存在。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
泰利斯的“万物皆水”属于物质一元论,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属于精神一元论,而研究过濒死体验的柏拉图则信奉二元论,相信灵魂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笛卡尔认为:意识和物质是有限实体,而神是完美实体及有限实体的创造者。事实上,笛卡尔的二元论是神、意识和物质三元论。而宇宙的本体实质上只有一个,也就是《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西方自然哲学之父笛卡尔奉行三元论
斯宾诺莎的本体论最接近于老子的道
在近代哲学里,斯宾诺莎第一次以自觉的方式把绝对的“一”而非笛卡尔的“三”,当作哲学的逻辑起点:他认为“实体只有一个”。他给实体定义说:“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在追问并规定了实体即本体、本原这个绝对的“一”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人及万物与实体即本体或称神这个“一”的关系,他进一步去规定人和万物的本质。
他的思想里“神”不是人格化的迷信的神,他的“神”即本体或称存在,等同于自然,等同于老庄之“道”。是一种无边的存在,每个人每个物都是神的身体的一部分,其中都有神的存在。神就像一部乐曲,而我们都是其中的音符。而从每一个音符中又都可以一窥这部乐曲的雄壮和美丽。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伟大。
后世一些诗人从斯宾诺莎的自然观中找到了对自然的感觉,认为自然作为一个神秘整体被注入了一种内在的形而上本质,而本质在所有事物当中呈现自身。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的本体、存在或称实体有5个特征:
1.它是独立存在的;
2.它是自我同一的;
3.它是不变的;
4.它是能思维的;
5.它是内因的。
为何说斯宾诺莎的本体论最接近老子的道呢?
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就在由伏羲→黄帝→文王→老子→庄子开启、传承和发展而来的道本体论。
《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寮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作为本体的道,或称元气,弥漫、充斥在整个宇宙空间,造化了宇宙万物,充盈在宇宙万物的内部,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动因。道,独立存在而永不改变,周期运行而从不衰蔽。
《老子》第六十二章曰:“道者,万物之奥。”
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奥秘就在本体即道之中。
《老子》第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气本为一,分为阴阳。阴阳就是思维意识的本原,作为本体的道当然有思维属性。
老子
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是本体无解产物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带来全球繁荣。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西方哲学对本体无解,不能从理性角度解读有关宇宙和生命的终极问题,很多人又无法相信宗教神学所构筑的精神家园,人们发现自己已经无家可归了。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宇宙世界中的“外人”和“异类”。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海德格尔1927年《存在与时间》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认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是本体无解带来的现象,西方哲学对本体无解,人们无法认知本体的本质,本体对人而言就成了无法琢磨的“虚无”),人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
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宇宙本体是终极存在和终极依据,是将现象和本质、形而下与形而上联系起来的媒介,西方哲学对本体无解,形而下与形而上、现象与本质就会脱节)。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
海德格尔提出: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
法国在二战中充满消极颓废、悲观失望情绪,知识分子中形成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信奉“存在先于本质”,把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在50-60年代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由对本体无解引起),人生是痛苦的”。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这有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味道。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由海德格尔创始、萨特发扬光大的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
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法国思想家萨特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是伪非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
“形者生之舍,气者生之源,神者生之制。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纳神存。”
形体是生命的宿舍,元气是生命的本原,元神是生命的主宰。形体以元气来充盈,元气耗损多了肉体就会有病;元神依托于元气才能有其位,由元气来提供能量、由元气收纳才得以存在。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
人的肉体或称形体是形而下的存在,为器,是一个装气的皮囊;海德格尔和萨特所说的自我感觉到的存在,即本体,或者讲人的灵魂,事实上是一个依托于元气的形而上的存在。
灵魂=本体=存在,但灵魂却并非是一个精神实体物,即灵魂≠纯粹的精神存在!
心物一元、理气一体、性命攸关。心、理、性为本体的精神属性,物、气、命是本体的物质属性。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没有离开物质而存在的精神,亦未有离开精神而存在的物质。
本质是本体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本质依托于本体元气、由元气收纳并提供能量才得以存在。存在与本质是同时诞生的。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的论断是个伪命题。
萨特:“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立论是伪非真。原因在于,人类精神世界有两个主宰者:一个是掌控自我意识的识神,即萨特所说的存在的我;一个掌控自然力系统的是潜意识主宰者元神。自我的存在只能部分影响识神,而绝对影响不了反映存在本质的元神。
关键词:存在主义 本体 哲学 老子 苏格拉底 笛卡尔 泰利斯 斯宾诺莎 海德格尔 萨特
大哉!元气、阴阳、五行!
美哉!华夏族群原生文明!
深层挖掘,传播正向能量;
以文明道,再生华夏人文!
版权声明
本文为自由文化学者郭文喜的原创作品,版权归郭文喜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部分内容和图片取自于网络媒体,特此感谢!部分内容来自作者专著《中国根基:通向文化大国之路》。
作者邮箱:
@163.com
自由文化学者
郭文喜
20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