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过去了,在这特别的日子里,你怎么能感受到父爱呢?
“养育佛教,父亲的错误”,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往往肩负着教育子女的重任。
他们对子女的爱,也许没有太多的嘘寒问暖,甚至还带着些许威严,但我们如果细心体会,同样能够发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古代的圣哲先贤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充满智慧的格言,让人心生敬仰。那么,他们作为父亲,都是如何表达对子女的爱呢?今天,让小编带您重温历史上最著名的几位父亲对儿女的谆谆教诲,去体会独特的父爱。
01 | 孔子
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呢?
有一次,孔子弟子陈亢当面问孔鲤:“你在老师那里是不是学到了一些别人都不知道的东西?”孔鲤当即否认,说父亲只是提醒他:要学习《诗》,不然不会说话;要学习《礼》,不然无法立足于社会。
在那个年代,《诗》《礼》是士人君子所必学的。孔子教导儿子要学好经典,体现了他对儿子未来的长远考虑。同时,孔子并没有给孔鲤特殊对待,似乎在以身示范,向孔鲤传递端正的处事原则,有意引导儿子成长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正人君子。这样的“言传身教”中包含着孔子作为父亲的良苦用心。
02 | 诸葛亮
诸葛亮的名字在今天可谓家喻户晓,我们都知道他是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但在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父亲。
诸葛亮在五十四岁临终前,专门写了一篇《诫子书》,告诫儿子。他说:“君子修养德性,应该是以平静来涵养身心,以节俭来修养品德。不能保持淡薄名利的心态,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就无法达到高远的目标。”
这封家书篇幅简短,内涵却十分丰富,从修身养德谈到学习立志,从振奋精神谈到珍惜光阴,每一点都凝聚着诸葛亮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尤其那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已经超越时代,成为古往今来无数有志青年的座右铭。
在这里叮咛里,我们能够体会到诸葛亮对儿子成长的期望和关切,体会到一位政治家对儿子的爱。
03 | 颜之推
成书于隋代的《颜氏家训》,开启了世家大族编纂“家训”的先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它的作者颜之推生于乱世,一生可谓颠沛流离,到了晚年,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总结经验教训,并将其写成文字,最终编成这部家训。
写这部家训的目的,据颜之推自己所说,主要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也就是要维持良好的“家风”,让后世子孙都能成才。《颜氏家训》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家庭关系、德行修养,还是技艺学习乃至养生之道,颜之推对子孙都提出了悉心的忠告。
颜之推希望子孙能将成为君子当作自己人生的目标。因为他知道,一个大家族繁盛与否,与家族成员的道德水平息息相关。如果这个家族的后辈都成了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那么眼前的繁盛就无法长久,只能是昙花一现。可以说,《颜氏家训》是颜之推留给颜氏后辈同时也是留给后世所有年轻人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04 | 曾国藩
晚清名臣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可想而知。可即便如此,他还保持和子女们频繁的书信往来。在信中,曾国藩不断阐述他对于人生的感悟,告诉子女为人处世的道理,大到人生目标,小到生活习惯,他对子女都提出了具体而细致的要求。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好几封信中都表示过,他不期待他们做大官,而是希望他们读书明理、勤俭持家,成为真正的“君子”。“学作圣贤”,是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子孙后辈的殷切期盼,而《曾国藩家书》中一百多封“教子书”到今天也成了“父教”的典范。
上面四位父亲不仅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而且在家中也绝对称得上伟大的父亲,从他们的耳提面命、家训家书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为孩子忧心操劳的父亲的身影。或许,父爱就是这样,朴实而深沉,用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引领和护佑我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