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月一日同志,家家都吃水饺。' '
每年同志是家里老年人最重视的节气之一!当天家里的餐桌上放着两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冬至吃饺子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所以端午节吃粽子一样。
同样,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缅怀一位古人——伟大的诗人屈原!冬至吃饺子也是为了纪念一位古人,他叫张仲景,是一名医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先是"党锢之祸"、"黄巾之乱";紧接着诸侯割据,逐鹿中原!董卓、袁绍、曹操、刘备……这些活跃于那个时代历史舞台之上的所谓群雄,每个人的出场,都意味着无尽的战争!
而对于那些穷苦百姓来说,战争是灾难,是家破人亡、是流离失所、是涂有饿殍,当然,也是瘟疫横行!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中原大地,十室九空。
这便是张仲景所生活的时代!
张仲景出身于世家,很早便承袭家门,入朝为官,被指派为长沙太守!那时的长沙,正遭受瘟疫的肆虐,看到那些因瘟疫而无辜死去人们,作为一方父母官,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决心要战胜瘟神。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在当时,按照规定,朝廷官员官不得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于是张仲景便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大开衙门,将衙堂作为医馆,开门就诊!于是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由于医术高超,许多人因为张仲景而活命,张仲景得以闻名天下,很多人上门求医。
后来由于不满官场黑暗,张仲景毅然从长沙太守位置上卸任,辞官还乡,为乡邻看病。那时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张仲景在家乡白河河畔看到了许多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这些难民都是些无家可归的穷苦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只能在这大冬天挨饿受冻,许多人耳朵都冻烂了。
于是张仲景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由于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这便是"祛寒娇耳汤"的来历!
张仲景将煮熟后的"娇耳"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耳朵冻伤便很快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从冬至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帮了不少人。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这便是饺子的由来!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张仲景这一生,悬壶济世,医病救人,深受人们的爱戴。与此同时,他还广泛收集医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所以,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这是一种文化,需要我们传承;更是一种精神,需要我们发扬!
对了,饺子你喜欢吃什么馅儿的?冬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