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向过去的我们致敬。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首和长大的我们一起唱的歌。
熟悉而又铿锵有力的旋律,萦绕在我们脑海,历经岁月的洗礼,伴随着我们成长。也许是周杰伦《东风破》里“‘琴声幽幽’中‘岁月在墙上剥落看到小时候’”,也许是《稻香》里“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的我们,也许罗大佑《童年》里“池塘边”榕树下,远方“一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亦或者是光良的《童话》,是王筝的《我们都是好孩子》,是牛奶咖啡的《明天,你好》,如同许巍的《少年》,在汪峰的《春天里》.....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花季和雨季,回望它们竟觉得如此遥远和熟悉。不知道该有陈奕迅的《十年》,还是刘若英的《后来》,去轻描淡写青春美丽的疼痛。曾经的我们渐渐长大,“八零后”这个名词也逐渐被“九零后”、“零零后”乃至“一零后”所代替,作为“八零大军”最末端代表的我们,也即将踏入“而立之年”,而“八零年”出生的竟然走到了“不惑之年”。岁月催人老,看着“零零后”长大,“一零后”崛起,我们的故事也慢慢地成为了传说,而我们的青春即将愈走愈远。
曾几何时,听到了陈明的《快乐老家》,突然间潸然泪下。太久没有触摸这熟悉的旋律,它将我瞬间带到了儿时的岁月,满满的画面感,一群人欢乐的奔向同一个自由快乐的地方。上次听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初中生,如今已经步入社会大半时光,怎能不灵魂一颤呢?
说起“儿时”,昨天看《跨界歌手》时,吴秀波唱了一首《儿时》,当听到一半时,我的眼眶就已经湿润了。不知道是怀念曾经的美好,还是如今过得有些小遗憾,感伤之余发现自己一路走来也并非一无所获。这首歌的原唱是刘昊霖,他和我一样作为“八零后”尾巴的一代人,很多东西都能产生共鸣。也许我不太关注娱乐圈的缘故吧,对我来说他的确“名不见经不转”。他的声音干净而清澈,有点许巍和朴树的味道,歌词又弥漫着赵雷的气息,听完波叔的演唱后,又特意去听了原唱的,不同的音色给我们相同的感动,各有千秋。只是,很多这样的好歌,如果不是翻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就是“泯然众人矣”。若不是蒋大为唱响了《牡丹之歌》,若不是旭日阳刚重新点燃了《春天里》,若不是徐歌阳带来了《追梦赤子心》,这些优美的旋律恐怕要沉浸在世俗的枷锁里,见不到阳光,直到慢慢地被遗忘了吧。
“铁道旁赤脚追晚霞”,儿时的我们,有多少次不是光着小脚丫,在泥泞的小路上,在老院子中,在房后平坦的场子里,在那棵高达的皂角树下,追逐嬉戏,乐此不疲。直到天黑了,直到听到了父母呐喊和苛责声,才不得不向彼此挥挥脏兮兮的小手,约好明天“接头碰面”的时间,然后放慢了脚步,不情愿地回家。
“玻璃珠铁盒英雄卡”,在农村长大的我们,童年里物资缺乏,一周能吃上一顿肉,过年能穿上新衣服,那就是最幸福和开心的事了。我小学三年级之前很多衣服都是穿姐姐剩下的,除了“健美裤”我不穿以外,其他的都还比较中性,所以也不是太奇怪的样子。拿不出太像样的玩具,记得我最好的玩具是我和童年好友兴一起去小卖铺“一毛钱抓奖”,他没带钱就帮我抓了,结果抓了一个一等奖。一个迷你的吉普赛车模型,那应该是我最像样的玩具了吧。只是后来然年幼的表弟玩,他那时大概两三岁吧,大人抱着他,他拿着我的模型车,然后狠狠的摔倒了水泥地上,等我放学的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些残骸碎片了。放学回到家时,我哭了。尽管那时,我已经上初一了。我们童年里,玩的最多的就是玻璃珠,我们叫它“溜溜蛋”,因为它可以在地上滚很远的缘故。硬纸片做的葫芦娃和机械金刚题材的“画片”,当然那种做工跟现在“卡片”的做工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这卡片出现在我们那个年代,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那它一定非“珍藏版”莫属,傻子才会拿他跟小伙伴斗牌去呢。要是输了,估计得纠结好几个晚上。再有,就是仿真手枪,有喷水的和打塑料子弹的。至于弹弓了,还有冬天下雪简易的捕鸟装置,就跟闰土那样的,更是必不可少。虽然我们的童年物质匮乏,但那份开心确实最淳朴和真挚的。没有补习班,只要作业写完,考试及格,家长基本上没有其他任何要求。而我们则更爽,每当测验有满分的话,可以拿着卷子回家像爸妈兑换“五角钱”的奖励。也许,童年里最开心的就是考试了吧!毕竟五毛的零花钱,在那时足够我们嘚瑟一会了。突然记得有一次抓奖还是“一毛钱一次”,奖品是个小手电筒,特别漂亮,小伙伴们都抓到了,我花了两块钱都没有抓到,很是气愤。回家看着我哥那个嘚瑟样子,竟然觉得委屈地哭了。果然,“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后来,老爸带着我去了小卖铺,两块钱给我买了个......
“玩皮筋迷藏石桥下”,跳皮筋、丢沙包是我们童年里的必修课,那时的农村电视还不普及,于是一放学三五成群的跳皮筋,丢沙包,跳皮筋还有各种顺口溜“学习李向阳 坚决不投降......”、“学习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马兰花 二五六”,太久远了,记不住词,只能想起那些熟悉的调调了。不管是丢沙包还是跳皮筋,男生好像注定是要被女生嫌弃似的,毕竟我们“死的太快”。但是,到“摸树林”、“冰糕化了”、“捉迷藏”和“摸瞎驴”这些需要跑和体力的活动时,我们就又理所当然的成了“香饽饽”,女生的各种好话和结盟就是为了“自保”,每次总是汗水湿透了衣服,天黑的看不见了,大家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姥姥又纳鞋坐院坝”,姥姥、姥爷和爷爷都已经走了十年有余了,那是我还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高中生罢了。所以,再看到这些称谓时,总是会想在天堂的他们过得是否安好。在我的印象里,爷爷是个“老黄牛”,默默耕耘搭建起了整个家,却从善于表达感情。哥哥弟弟从小跟他睡,所以感情应该亲你写。我身体不太好,就跟爷爷睡过一个晚上,应该是冬天吧。爷爷也伺候祖母晚上起夜,一晚上应该折腾个五六次,于是冷风进进出出的,第二天我就高烧了。之后,我印象里就再也没有和爷爷一起睡了。但爷爷讲故事那是一流的,特别是《西游记》,所以一到空闲的时候,我们哥仨就围着他嘟囔着要听故事,像狗皮膏药一样粘着他,然后一大家子看着我们爷四个,不亦乐乎啊!我是出生在姥姥家的,所以对姥姥姥爷的感情也尤为特别。反正打我记事起,姥爷对我的态度大多数时间都是板着个脸。我四岁那年,在姥姥家住了一年,我喜欢乱翻东西,感觉抽屉里有宝物,所以在那份“好奇心”的怂恿下我常常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姥姥总是笑着不以为然的样子,姥爷吧,印象里应该是皱着眉头嚷嚷我。当然,他从不打我,他嚷嚷我也是他的事,我从不生气。印象里,姥姥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即使到了暮年她老人家得了老年痴呆,见了我还是“傻亲傻亲”的。我跟他们也发生了很多趣事,说两个有代表性的吧。有一次,姥爷带我压马路,刚下过雨路边都是水坑,一辆面包车疾驰而过,于是我成了个小泥人。姥爷带我回家前,想着把身上的泥稍微擦一擦,于是乎,他用葎草的叶子,就是咱们俗话里的“大拉拉秧”,给我全身擦拭了一遍。等到回家,爸妈看到我全身被叶子划伤,这种做法也是没谁了,心疼的不得了。我已然记不清,姥爷当时的脸有多黑了。如果现在他还在世多好,真想问一句:“亲生的就要这么坑吗?”还有一次,是我晚上要吃什么好吃的他们不依着我,然后我半夜醒来,捂着眼睛在地上翻跟头,真疼假疼我记不清了,反正他们说他们慌慌张张穿上衣服带着我去诊所,大半夜把医生叫起来,说要打针的时候,我就不疼了......如今,更多的只是一份美好的怀念。我也会用我的努力,好好活着,活出精彩。
“铁门前篮框银杏花”,这首词描绘的南方村庄的场景,我就南辕北辙一下,换言之,用北方自己的小世界去描绘我的感受。其实很羡慕玩音乐玩美术的朋友,他们能用听觉或者视觉给你一个很感观的世界。相对于文字,更多则依托于写作人的手法和读者的想象力。很显然,我才疏学浅,拿不出高大上的东西供人玩味。所以,就默默无闻喽。我记忆里的是一棵硕大的杏树,就在离家不远的邻居家的房后。那棵杏树有多大,大的足以容纳我们四五个小伙伴在树上畅谈一下午的时光。它不是太高,但足够的粗犷。最喜欢的就是春天它满树的杏花,我们置身其中像极了一个神秘的国度。至于初夏,就更好玩了,我们一边玩耍,一边享受它的成果。满树的杏子,饿了,随手一摘,往衣服上简单的擦拭,三两口它就下肚子了。只是随着我们的长大,它也定格在了某个岁月的片段里,遗失的不只是成长的岁月,还有长大的我们。
“茅草屋可有住人家”,体会不了“茅屋年年破,春风岁岁来”的感觉。我们北方更多是瓦房子,“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熊孩子。曾几何时,我们爬上院墙,学习着“飞檐走壁”的神功,最后在父母的一顿“毒打”中幡然醒悟--“时间点选的不对,被村里人看见了,谁谁谁就会告状。下次跑远点......嗯,这就安全了。”我们上小学的房子用现在的定义应该就是“危房”,冬天冷时就在屋里烧柴火取暖,知道整个屋子白烟弥漫,呛得大家眼泪都出来时才开开门透会儿气。五年级教室里才按上了电灯泡,那是我才知道,原来学校也是可以安电灯的。在这之前,尤其是冬天的早自读,大家都是搬着凳子靠着院墙,大家有条不紊的坐在一块,借着微微的亮光背书。直到阳光照透了整个屋子,我们才又坐回去,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涯。最喜欢的当然是下雨天了,瓦房每次下雨总有几个老地方一直漏雨,尽管找了村子里的能人修葺,但这边好了那边漏。这是,我们则是最开心了。漏雨地方的同学,可以就近做到其他同学身边。那些上课因为贪玩被老师分开的同桌,在这个时间段里,又可以“满血回归”了。记得有一次下午老师没有来,我们十六个人在班里仍纸飞机,甚至淘气点的男生直接做到了房梁上,走时看到了满满一地的纸飞机。“童年的纸飞机”,如今飞向了哪里呢?
“放学路打闹嘻嘻哈”,对我们而言最痛苦的莫过于每天早上起床上学。不到一千米的小道,竟被我们走出了一个世纪的感觉。而最欢快的,就是放学铃声响起。2000年左右,电子手表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近乎奢侈的东西。而班里,除了前后两个黑板,黑板上方八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字,以及墙两边挂的四个名人名言外,也就没有其他什么东西了。我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毛主席的名言记忆尤深。其一,它就在我座位左手边。其二,老师每天让我把这句话抄写五遍。个中缘由,经历过的应该都懂的吧。那时,坐在传遍的我,总是抬头不自觉的看着太阳,每当它透过玻璃正照着我时,那说明离中午放学的时间就更接近了。一旦放学,整个安静的只能听到读书声学校,就完全是一个菜市场的样子,各种各样的声音接踵而至,有笑声也有哭声,有吆喝声也有喊骂声......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听不到的。
“田埂间流水哗啦啦”,典型的南方景象,这种场景对于童年里的我而言也只能臆想一下了。生活在缺水的北方农村,自然也有属于水的乐趣,那就是井了。村子里早先年有两口井,村西头的叫做“西井”,东头的叫做“东井”。井很深,井水很凉,就是钙质化程度高些。由于井口没有保护措施,那里便是我们小孩子的禁地。谁要是去了,只要有邻居告状,我们童年了就又多了一场历练和修行。隐约记得小时候,一开始在西边的井里打水吃,后来去了东边的井打水吃。小时候和姐姐、哥哥一起去东井往家里挑水,我小担不动,姐姐哥哥他们俩一人挑两半桶水,有模有样。现在吧,人家俩人倒是都不会担水了,我倒是出师了。随着农村的发展,一条穿村公路打断去了东井的小路,西井由于水位过低在某一年了轰然倒塌了,现在那片遗址做了个小广场,供村里老人晚饭之后散步聊天。随着自来水的普及,东井也渐渐的落下了帷幕。如今它还健在,荒凉中映衬着岁月的变迁。它也不再是个功臣,更像村里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了。
“我们就一天天长大”,时间很快俯首这些岁月,历历在目,却是回不去的童年。一些人渐行渐远,一些事杳无音讯。“甜梦中大白兔黏牙”,第一次接触“大白兔”应该是高一刘万增拿给我吃的吧。足可以想象那个安静的小村庄,那个贫穷的小村庄,人们祥和而又淳朴的生活在那片土地上。虽然缺少物质的遗憾,但我们的开心和幸福你们无法用世俗的眼光丈量。“也幻想神仙科学家”,到时有很多奇思妙想,想象着未来的自己一定不是平凡人模样。只是,越长大越迷惘。不是岁月太现实,也不是我们不坚强。这是一条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叫做成长。“白墙上泥渍简笔画”,我记得我们用黑色的碳灰,在奶奶家的老房子的墙上写了“八仙过海”四个字,它一直陪伴我们了近二十年。这也是我特别喜欢《八仙过海》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上个月把80年代的《八仙过海》以及《东游记》又都看了一遍。也只是在10年国家救助老房子返修时,那片泥墙才与我们告别。如今,又过了八九年的光景。活在当下,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善生活,维系这个家更温馨的存在,这对于我一个小人物而言,就是莫大的意义。
“我们就一天天长大”,年复一年,从一日三餐到春夏秋冬,不断的更替和叠加。从小时候的喜欢过年,到现在的恐慌过年,从一个少年长成一个胖子的模样。转眼间,“四季过老梧桐发芽”。突然想起了《流浪歌》,“走啊走啊,走过了多少年华。”我们曾经埋藏在“沙堆里有宝藏和塔”,如今它们去了谁的世界,又在谁的眼里生根发芽?“长板凳搭起一个家”,但一路上都有父母的陪伴,有家人的倾诉和依靠,再累、在孤独,想到他们,心里就有一丝暖意,就愈加懂得平凡而伟大,愈加明白存在和拼搏的意义。
“日子总慢得不像话”,小时候总想着长大,想着大人的世界有绝对的自由和主权,不用再生活在父母专政的世界里。漫长的岁月,什么时候我才能长大呢?如今,到时更加怀念无忧无虑的童年了。人总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吧,总是渴求得不到的东西,却不曾珍惜拥有的。现在谁还说这样的话,分分钟欠扁。奔波于都市,辗转于家和异地,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的劳动,真的好想有一个漫长的假期可以供自己支配,带上妻儿出去旅游,陪陪家人,亦或是没心没肺的找几个朋友只求酩酊大醉,再或者睡他个天昏地暗。可惜,这都是天方夜谭。回归现实,扮演者平凡的角色,碌碌无为的重复一天天的生活,梦想呢?激情呢?在现实中,它们去哪里了?
“叶落满池塘搬新家”,童年的小伙伴好多都好久不见了。不知道再见面时会是怎样的寒暄?初三转学之后,跟初一初二的朋友联系的不多了,好多甚至于记不起名字。而初三一年的同学,珍惜的没有珍惜,走散的就走散了,到现在寥寥无几,甚至于有联系的竟无一人。不是岁月无情可笑,只是那还说的我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孩子,多多少少被城市人嘲笑。尽管我不在乎,我也不觉得丢人,只是在他们先入为主的眼里,很难能得到真正的友谊。甚至于老师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这样的学校氛围,我还能怎样?还好一年的时间,我考到了是重点中学,然后我的性格,我的处世态度,在高中有了两极的改变。不是我学会了伪装,只是找到了一种保护色,更好的活着。提到这里,顺便感谢一个叫做王路的同学。他留学归来,我们的世界观已经不一样了。但是高中岁月拳拳之情,他对我的照顾,又怎能忘怀?第一次,他给我买了一瓶可乐,我给他钱他居然不要;因为会考,他第一次带我去他家住,我才知道城市人的家是这样的豪华,能在屋子里洗澡;第一次,他们带我去饭店吃饭,我才知道那玻璃门里面的世界,那各种美味佳肴原来我也可以涉足;第一次生日他送我十元钱一根德国制造的自动铅笔,那时我所有文具加起来估计都不到不元钱。在批发商电一元三根甚至于四根,买的一大推水笔和圆珠笔,足够我应付所有的作业了。虽然很想念,估计是回不去了。还有一个叫做李鹏的家伙,谢谢他们俩给我了一个快乐而幸福的高中时光。
“二十寸彩电皮沙发”,记得村子里第一台彩色电视是我叔家买的,2000年初,2000多余元的21寸彩电,足可以给这个波澜不惊的小山村里带来一丝震撼。很多村民跑到叔叔家观看这个神奇的怪物,电视居然还能带色儿。那时最火的要数《还珠格格》了,晚上把电视放在院子临时搭建的比较高的地方,每天晚上总有一二十号人才这点过来看电视。夏天坐在院子里,像看电影一样看着电视剧,特别是看到无厘头的小燕子和柔弱可人的紫薇,大家兴致勃勃,顾不得蚊虫的叮咬了。后来,像雨后春笋村里有钱的人陆陆续续都买了彩色电视机,在院子看电视的场景也就留在了那个夏天,留在了大家的欢声笑语中了。
“五点半大风车动画”,同为“八零后”,感触最深的也就是这句话,没有因为南北的差异而变了味道。“大风车压吱呀吱呦转,快乐的伙伴手牵着手......”当大风车节目说要暂停的时候,我还难受了好几天。一个属于我们童年里最棒的节目引文赶不上历史的潮流而陨落时,是不是说明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终结呢?“九零后”自然有喜欢他们的东西。是不是以后再也见不到“大嘴鳄鱼”的董浩叔叔,金龟子和毛毛虫,鞠萍姐姐、花仙子姐姐和周洲了呢?还好,那时候“动画城”小鹿姐姐和dao lai mi 哥哥还在。而我最喜欢的动画片莫过于《蓝精灵》、《葫芦娃》、《黑猫警察》、《小糊涂神》、《蓝猫淘气三千问》、《海尔兄弟》、《蓝皮鼠和大脸猫》、《迪士尼乐园》、《狮子王》.....这大概就是我们童年里其中的一副画卷了吧。
“晚饭后纳凉星夜下”,最喜欢的就是夏天吃过晚饭拿着凉席躺在屋顶上乘凉了。由于地势不同,我们的屋顶和老院子的地面平齐着,所以更方便我们孩子们闹腾,在房子上光着脚丫跑来跑去。曾几何时静静地躺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听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记忆犹新的就是那个《数星星的孩子》,不同的时空里我们共同仰望着同一颗星辰,是否有相同的感受?只不过,人家发明了地震仪成了大家。而他的事迹流芳百世,被更多的人拿来瞻仰和励志。
“萤火虫微风弯月牙”,夏末初秋,在玉米快要接穗的时候,萤火虫便打着灯笼如约而至。安静的农村,没有霓虹灯的浸染,特别是弦月的晚上,秋风阵阵送来点点凉意。在房子上休憩的“大人聊听不懂的话”,他们的世界好像神乎其神。稍微打断他们,他们就一副不耐烦地样子“小毛孩,少大听大人说话”。于是,知趣的我们便做着鬼脸离开。坐在一个小小角落里,抬头仰望着小小的萤火虫,绿色的荧光在夜幕中越飞越高,直到消失不见。不知道它们是否还记得我们的许愿?带着我们小小的梦想和渴望,非处黑暗的笼罩和枷锁,用小小的光亮,去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尽管平凡,但绝不卑微。带着我们的倔强上路,一路笑迎雨雪风霜,等到到达终点的那一刻,回收才会发现该,最感谢的还是这一路过往的坎坷。成就我们的韧性,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鬼怪都躲在床底下”,对于我们这一代,林正英、午马的僵尸片,西游记的妖魔鬼怪以及张震讲的鬼故事,加上五千年“牛鬼蛇神”封建思想的渲染,年幼的我们着实让它们唬住整个童年和少年时光。因为农村的缘故,房子后面不到三里地就是一片墓地,树木茂盛荒草丛生,所以看到鬼故事总是会联想到那片地方,于是愈发觉得阴森。特别是一个人在漆黑的晚上走夜路,总感觉身后有个什么东西跟这似的,会不会像电视里或者鬼故事里那样的情节呢?于是,想着想着不寒而栗,朝着家的方向加快了步伐。
后来,我们就如《儿时》所写的那样:
“我们就一天天长大 记忆里有雨不停下
蝉鸣中闷完了暑假 新学年又该剪头发
我们就一天天长大 也开始憧憬和变化
曾以为自己多伟大 写了诗不敢递给她
我们就一天天长大 也开始憧憬和变化
曾以为自己多伟大 写了诗不敢递给她
我们就一天天长大 听磁带偶遇榕树下
白衬衫黄昏木吉他 年少不经事的脸颊
我们就一天天长大 听磁带偶遇榕树下
白衬衫黄昏木吉他 小小诗不敢递给她”
于是乎,在成长的岁月中,在他的歌声里,儿时的时光突然就不见了。如今的我,不在之乎者也,散落天涯。而她,在岁月中找到了幸福,只是不知道去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