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国科大(青岛)附属学校公众号上刊登了王金全校长祭典、感恩母亲张文3354 《此情永久成追忆》,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感恩教育”、“师资中途”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让我们一起走进国科师生和家长们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他们的感悟。平凡的人生,伟大的母亲
读王金战校长《此情永久成追忆》
樊兴举
蒙山高,沂水长。天下最亲莫过母子情。王金战校长怀着对老母亲的深深眷恋和依依不舍,带着失母撕心裂肺的痛长夜未眠,如诉如泣地讲述了老母亲坎坷而又骄傲的一生,展现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慈母盛歌!读着读着,我不禁潸然泪下,想到了我过世多年的老母亲和我与王金战校长相似的童年……
王老夫人的一生是坎坷而又坚强的一生。生在兵荒马乱的旧社会,在贫穷落后的沂蒙山区,在计划经济的艰难困苦尤其是中年丧夫的毁灭性打击下,拉扯7个未成年的子女,一般女人是顶不住的。但老母亲,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常人难以承受的心理,爬坡上坎,滚石上山,宵衣旰食,勤俭持家,度过了一道道难关,成就了一个个子女,实现了家庭的梦想与辉煌。伟哉,母亲!
王老夫人的一生是纯朴而又善良的一生。天道酬勤,人道酬善。王老夫人是数千年中华优秀女性的缩影,大爱无疆,乐助乡里,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康慨捐资拾万元助教兴学,何等高风亮节!难道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母亲大人,您虽是沂蒙山区一个平民百姓,但您的骨子里却流淌着革命老区崇高的沂蒙精神!向您叩敬!
王老夫人的一生是教育楷模的一生。虽然一字不识,但心灵手巧,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亲邻的敬重。教子有方,成就了以长子王金战校长为代表的优秀后代,不愧是孟母式的教子典范!
蒙山长啸,沂水乌咽。愿老母亲一路走好,驾鹤天堂!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愿王金战校长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母亲遗志,带领宽高人逐梦远方,成就辉煌!
此情永久成追忆
只是欲养而不待
高一年级 李沛霖的爸爸 李磊
儿子今年中考进入国科大(青岛)附属学校就读后,时时关注着学校的消息,今天突然看到了班主任宋老师转发的一篇文章,是校长王金战写的《此情永久成追忆》,感触良多。
文章是王校长年过90岁高龄的老母亲仙去后,王校长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娓娓道来向大家描述了一位普通母亲的伟大之处。文章从“不可思议的承受力、不识字的教育家、乐善好施的热心人、自学成才的民间高手、精打细算的跨代奇才、妈妈的三次哭泣”六个方面,表现了老母亲的吃苦耐劳、厚德包容、乐于助人、心灵手巧、计划周密、感情坚强的优秀品质,向我们描画了一位山东沂蒙老区老母亲纯朴、善良、憨厚、正直的生动形象。
国科大(青岛)附属学校两年前建校时我就非常关注,今年孩子入校就读,皆因王金战校长一直是我敬佩的教育家,具备着优良的品质和优秀的教育理念。现在看来,王校长的优秀是有原因的,母爱似海宽广,母爱似水柔情,母爱教会他他大爱和亲情、宽容和理解、人生和坚强,他给我们带来了“教育不是灌满,而是点燃”的教育理念,更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愿高寿老人一路走好!愿国科大(青岛)附属学校越走越宽,越飞越高!
下辈子,我做母亲
高一年级黄楚淇的妈妈 杜娟
怕是我这个年龄,不会有太多的人读此文会共鸣而至泪如雨下,但王校长的《此情永久成追忆》,叩响了我的心门。15年前,我30岁,撇下嗷嗷待哺的女儿,我亲手送走了母亲,母亲走在我怀里。
15年前,如王校长一样,我写下被泪水浸透的万余字,15年来,每次读起,字字锥心。15年来,母亲多少次走入我梦中,还是那么不善表达却慈爱;想她多年在冰水中洗衣而致手指几乎不能弯曲;想她因生了我们四个丫头而备受冷落;想她含辛茹苦忍辱负重把四个女儿送入大学的坚毅;想她包饺子,我在对面擀皮,母女家长里短……
20多年前,除了上学,我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出远门,那个傻傻的天真的对未来有无数憧憬的小姑娘,背着小背包,兜里只有100多元钱,来到了这个城市,一晃已经22年。
那时感觉这里的冬天很冷,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很多次在街头,眼泪鼻涕一块往下流。忽然有一天,在办公室收到一个包裹,打开后展开,是一件羽绒服,长款的,带着帽子,我把羽绒服穿上,全办公室几十口人一起大笑起来,我看了看标签,竟然是170码的,加长款,还带帽,穿我身上,上不见头,下不见脚,浑身裹得就像是一个在行走的小包子,一件羽绒服愣是被我穿成了拽地长袍。现在想来,很带喜感。羽绒服是母亲寄来的,她说我经常加班到深夜,海边风大,来回路上冷,所以买了个加长款,还觉得我会脚冷,所以要了最大码。
终于放了个小长假,提前好几天我就激动了,像个小燕子一样飞了回来。母亲做了我最喜欢的酱排骨,看着我大快朵颐,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吃,她说不饿要等一下,我放下碗筷,她让我把排骨都吃完,说锅里还有,等我吃的饱饱的,端着盘子去锅里准备给母亲盛上时,我怔住了,里面空空如也……
你走了15年了,此后的风风雨雨我只能自己面对,再没有人怕我受冻,寄来大大长长的羽绒服,隔着千里将我包得像个行走的小包子;再没有人絮絮叨叨告诉我要好好吃饭;再吃不到你做的饭菜,家里的味道;
你向往的小房子,我早已买好,它建在山坡上,春天来了,开满了小花,我多想你回来看看,每次路过,我总要开车近前看一看,想像着你就在房子里等着我,推开门,就能见到你;我在品尝喜欢的食物时忽然意识到原来这菜你也喜欢吃,我的口感喜好越来越像你……
45年前,你给了我生命,可是我还没有和你待够,我还没有做好你离开的准备,你走的时候,我的孩子还在吃奶,现在她已经比我高了半头,出落的玉立亭亭,我倾尽所有智慧和精力护她周全,可是我还想做个孩子,在寒冬里,让你把我包成一个行走的小包子……
此情永久成追忆,下辈子,让我做你的母亲吧,除此,无以为报。
报得三春晖
高一年级教师 代欣欣
王校长的母亲,是一个时代伟大母亲的缩影,她走过了波澜起伏的岁月,劳作在尘土飞扬的农活中,用坚强支撑着岁月,用汗水滋养着家庭。
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遇到过无数“成长的烦恼”,许多烦恼曾经像过不去的坎,需要爱、勇气来应对。母亲以单薄的身躯呵护着每一个孩子,让我们在伤痛中“不治自愈”。我们把母亲当作永远的港湾,正如冰心在诗中所感叹的:“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世界上最深沉的爱,往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它们超越了语言。爱不一定是撼动天地的纵情高呼,更多时候,它是一点一滴的温柔,润物无声,细水长流。“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难连接。在这单程的时光之旅里,所有相逢都是最好的安排,而所有的别离都是下一次重逢的铺垫。有幸,此生在母亲的臂膀下生长!愿下次重逢,也是!
书写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此情永久成追忆》读后感
高一年级教师 谢林均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人们总说母爱如山,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事实确是如此,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一词我时常听一些已有孩子的女性说起,也许是自己还未到这个人生阶段,虽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却敬佩着每一位敢于面对生育难题的女性。
今日,读完王金战校长追思悼念母亲的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禁感慨,唯有如此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方能教育出如此出色的子女。由于老母亲的驾鹤西去,王金战校长彻夜难眠,怀着悲痛的心情,他奋笔疾书,将对老母亲的不舍与眷恋诉于笔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坚韧、善良而又纯朴的母亲形象。
她是一生坚强,不向困难屈服的王老夫人。在贫穷落后的旧社会,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年代,王老夫人凭借着自己不知疲倦的特异功能与不可思议的承受力,将七个子女抚养成人,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如雷打不动的每周两次摊煎饼程序,她时常需要独自一人在凌晨开工推磨,制作完成一家人的必备口粮,而石磨之重,至少需三人完成。换作现在的绝大多数人,别说是女人了,便是男人也很难完成这一考验体力兼技巧的活。
她是一生慈祥,讲究言传身教的王老夫人。她虽不是教育家,但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教育出了优秀的子女,经历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却总能保持着轻松与从容的心态,始终以欣赏与微笑面对子女。在上世纪贫穷落后的时代背景下,一袋大豆对一家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白白被骗去一袋大豆。换作普通人,早已开始数落责备,王老夫人偏与常人不同,她只觉一袋大豆能换来见识便也值了。此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却是今天许多父母都难以做到的。
她还是乐善好施,秉承勤俭持家的王老夫人。对乡邻乡亲们的热心肠,竭尽全力成就美好姻缘;心怀感恩,向学校捐资十万元;青黄不接的时节,慷慨外借粮食,她的善良无一不体现在对邻里乡亲的帮助中。生活在上世纪的落后年代,中年经历了丧夫之痛,王老夫人还能凭一己之力将七个子女拉扯大,更得益于自己的“精打细算”和心灵手巧。
读罢全文,王老夫人虽未曾在沙场秋点兵,并非穆桂英,亦非花木兰,我却有一种巾帼不让须眉之感。愿老夫人一路走好,愿王校长早日从悲痛当中走出来,带领宽高人办中国最好的基础教育,继续逐梦远方!
镀刻在心底的温暖
高一(10)班 吕卓铭
指导教师 张瑞云
不知怀着怎样的心情,读完了王校长写给老母亲的那篇长文,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奶奶。秋风起,柿子红。那棵高大的老柿树依偎在奶奶家门口,用圈圈年轮记录着岁月的故事。
每逢中秋佳节,圆滚滚的小柿子便会缀满枝头,闪动着诱人的光泽,如同一盏盏喜人的小灯笼。这时,我便会随父母回到奶奶家去看望奶奶。柿子树下,欢声笑语;家人团坐,灯火可亲。
快乐将时光缩短,记忆让岁月永恒。转眼间,到了该离开的日子。半夜,我因喉咙干渴起来喝水,却无意间看到了奶奶屋里的一丝光亮。出于好奇,我轻轻推开了奶奶的房门,想瞧个究竟。只见奶奶带着老花镜的眼几乎要凑到那盏老旧而又昏暗的台灯下,布满老茧的手捏着一根银针,用粗糙的手指来回捻着顽皮的线头。
一阵凉风偷袭,几片落叶蹑手蹑脚地溜了进来。我不自觉地抱紧双臂,试探地喊了声“奶奶”,奶奶一个机灵,推了推眼镜,认出是我后便迈着小脚跑出来。一边用外套将我裹紧,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真是的,这么冷的天站在外面也不怕感冒喽。”我指着台灯问道:“奶奶,这么晚了您还不睡,在干嘛呢?”奶奶略带慌张地将台灯关掉,却答非所问:“早知道不开灯了,还把你吵醒了。”
面对我怀疑的目光,奶奶眼见瞒不住了,索性打开灯,灯下竟是一团针线。“本是想给你个惊喜的,你不是要走了嘛,我寻思着天气凉了,给你织个帽子,今晚织好了明天好给你……”我抬头望向奶奶,突然发觉奶奶眼角的皱纹深了许多,岁月的痕迹如同一道道沟壑,毫不留情地刻在了奶奶脸上。奶奶的头发不知何时已变得花白,连一向挺拔的腰板也弯了下去。看到这儿,我急忙将视线转向窗外,试图抑止自己夺眶而出的泪水。
窗外银盘般的月亮闪烁着柔和的光,光下的老柿树依旧挺拔,只是那粗糙的树皮总让我联想到奶奶苍老的脸。树下小溪边的芦苇随风飘荡,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奶奶如雪的发。
齿月年轮,风蚀年华,那顶帽子早已被新颖潮流的帽子替代,但抚过那细密的针脚,仍有温热在指间缓缓氤氤,感动在心间徐徐流涧……
腕上的枫叶
高一(12)班 林怡然
指导老师 陈钰
《此情永久成追忆》,王金战校长熬夜执笔写下的感人文章,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把带我回到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那绝对是遥远的地方,遥远到我不能常去到。那里生长着枫叶与小麦、炊烟与村庄——那是云边的故乡。儿时父母忙,我是长在农村的。农村的石子路,农村的枫叶,农村的烟火气与农村的他,一直生在我的梦里。记忆里的他是瘦削的,苍老的,带看皱纹的,心里有我的。他便是我的姥爷。
儿时我总爱粘他。我会和他一起去麦田:绿油油地生长到黄澄澄。我喜欢在麦田起迷藏,捉蝉蛹、蚂蚱;偶尔会帮忙拾些麦子。他会看着我闹,对着我笑,然后奋力地割麦:麦芒藏到他的草帽上,阳光洒进他的背心,汗水流下来,流了整个背。风会携着热浪扑面而来,冲入消化着芋头、小麦的身躯里。问他啥时候回家,他笑着回:“还早,热天才合适割麦。”我倒头在树荫下睡觉,直到他把扎好的麦子同我一起放到他的三轮车上。到家了用麦艺扎扎我的脸,我会攀着他的胳时跳下车。
他教我收拾麦子:用簸箕铲一把麦子,再起身倒下,沉甸甸的麦子会落下,而麦皮随看风徐徐飘向远方,就如同后来的他一样……
除了农活,他会坐在院门口,不知道他在干嘛。生日那天,他给了我一个红绳,绳上栓着枫叶,翡翠色的,如同院门口的枫叶在阳光下一样。他时常盯着枫叶发呆,问我它咋这么俊,这么红。说话间落下一片枫叶,他立即把它捧在手上,然后插到我的发梢,说我很俊。
日子过得没心没肺,直到我上学了,被接到了城市。再回到这儿时,他就走了——肝癌。那是深秋了,我记得清楚,因为院门口的枫叶落了,红火了一片。
儿时不知别离味,直至今日再回想才湿润眼眶。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想我,故事的结局似乎是云边生长着的一棵枫树,火红如烟火。
树下站着人,拄着拐,轻轻地望……
儿时的梦啊,如河水长长地流,到现在只剩腕上的枫叶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