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曾国藩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专题之曾国藩:心存多少恩,命有多少福

时间:2023-02-07 04:21:2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中互联网视频: 2020.04.13

作为人,懂得感恩是最重要的。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一切烦恼皆由心生。

心中装得下多少恩,命里就有多少福。

1、不忘滴水之恩

曾国藩28岁那年,第三次准备进京参加会试。

那时候,曾家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为了偿还前两次上京的路费,几乎掏空了家底。

眼看会试时间临近,全家上下东拼西凑,只拿得出二十吊钱。

一旦错过这次会试的机会,曾国藩便又要再等三年。

曾国藩的五舅得知此事,把家中唯一一头牛拉到集市上贱卖。

然后连夜赶到曾家,送去卖牛得来的十二吊钱。

他对曾国藩说:“孩子,我只有这十二吊钱。

虽然不多,但加上那二十吊钱,也有三十二吊钱了。

省着点用,应该够你上京去吧?”

这份朴实的恩情,令曾国藩感动得潸然泪下。

他暗暗发誓:来日出人头地,必当涌泉相报!


入朝为官之后,曾国藩把朝廷拨给他的第一笔津贴,原封不动地寄回了老家。

一同寄回的家信中,他对这笔钱作出具体安排:

赠予五舅二百两,若五舅执意不收,就请父亲用这笔钱买上几亩好田,再转赠给五舅。

另外拿出二百两,让弟弟去买些实惠的东西,周济给贫苦的乡邻。

再拨出五十两,捐给曾氏祠堂用于祭祀开销,报答祖宗的庇佑。

曾国藩说:“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他只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这份深情厚谊。

后来曾国藩果然仕途顺遂,官越做越大,傣禄也越来越多。

但他却始终不忘五舅的恩情,每年都要将俸禄寄给五舅。

直到五舅去世后,依然不断接济五舅的后人。


2、常怀愧怍之心

曾国藩说:“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

如自觉我已无愧无怍,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

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

常怀愧怍之意,就是心里总是念着别人的好。

多想想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让自己的心始终有所警醒、有所亏欠。

天地待我过厚,而我却无以敬天,愧对天地;

父母待我过慈,而我却无以回报父母,愧对父母;

兄弟待我过亲,而我却无以帮扶兄弟,愧对兄弟;

朋友待我过重,而我却无以襄助朋友,愧对朋友。

常作如是想,则懂得感恩惜福;

反之,就觉得天下人都亏待了自己,转生戾气。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

父母生养了我们,理当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兄弟、朋友时刻辅助我们,自然也该为他们尽心尽力。

就在曾国藩仕途走向顶峰时,他的父母先后辞世。

彼时曾国藩身负重任,皇帝特许他不必回家守孝。

朝廷要员戴孝为官是有先例的,称为“夺情”。

可曾国藩却自愧没能为父母尽孝,执意要辞官回乡。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每年俸禄不下万两。

他却规定,家中每人每月只准花销两千文。

如此俭省的一个人,却每每在朋友有难时慷慨解囊。

军中有部将家境贫寒,曾国藩每月从个人俸禄中周济他们二百两。

老友因故客死在杭州,曾国藩定期接济他的亲族,十余年不曾间断。

曾国藩六十大寿时,朝廷赐下“国之柱石”的匾额以示褒奖。

曾国藩不以为傲,反倒自觉受之有愧。

《菜根谭》有言:“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常怀愧怍之心,多记人恩、少记人仇。

知恩图报,才有福报;感恩惜福,方能得福。


编辑:中网视人希西 来源: 网络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核实后立即删除。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