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理论实践名言】《〈矛盾论〉和〈实践论〉 导读》读书笔记,其中真的有智慧(上)

时间:2023-02-06 23:35:4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矛盾论》思维导图

实践论1937.7

矛盾论1937.8

引论

1.教员写在革命圣地延安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光明著作,创造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逻辑,形成了现代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形态。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走向革命的思想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中国道路。

《实践论》 《矛盾论》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劳作和哲学创造,而且也是世界哲学史,特别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道具有中国式实践哲学特色的独特理论景观。

一《实践论》《矛盾论》: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逻辑

2、教员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为我们揭开了现代中国的革命之所以获得历史性成功的哲学秘密。

3、教员思想的活的灵魂,作为贯穿于教员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土地上成功地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思想工具,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性变革。在由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有机构成的教员思想的活的灵魂中,实事求是无疑构成了三个组成部分的先决条件,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教员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秘密:坚持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三《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四《实践论》和《矛盾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主要贡献

注:4-18无法发表

19、《实践论》和《矛盾论》写作的最深刻的理论动机和实践动机,就是从哲学上反思、批判和破除中国共产党内严重存在的主观主义错误。清除作为主观主义表现形式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错误及其危害,是教员写作和讲演《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时代背景和根本原因所在。

20、教员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21、《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其一,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内忧外患空前严重。

其二,思想界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到唯物辩证法的论战。

其三,从国内外环境分析,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苏联哲学界对德波林学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这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我党能够对教条主义者思想理论的国外根源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理论意识;在国内,“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陕北局势相对稳定,国内翻译出版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文章已经能传送到延安。

其四,《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三个来源汇流的成果。

第一个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第二个来源,是中国传统哲学。第三个来源,是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

22、《实践论》和《矛盾论》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逻辑和理论形态。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逻辑?究竟什么是现代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形态?对这一哲学逻辑和理论形态的深入挖掘、科学提炼和准确表达,究竟有什么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应当是我们研究《实践论》和《矛盾论》之贡献和意义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践论》解读

23、贯穿于教员《实践论》始终的一条红线,是用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深入分析、批判和反对党内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危害。

一《实践论》概说

1.关于实践和认识的来源

24、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认识是实践的反映,离开了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2.关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25、教员在《实践论》中对人类的认识过程做了逻辑完整的论述: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首先是人的感性认识阶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最后再把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人类这一认识过程的反复进行和前进发展,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3.关于真理及其标准问题

26、教员在《实践论》中指出:首先,只有正确反映外界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而人的认识正确与否,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其次,人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后,真理有其绝对性和相对性。一方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都有着客观的绝对真理的意义,但是,由于外界事物及其规律不是一下子就能认识清楚的,而且它本身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所以,人的认识也就随之不断地变化、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又都是相对的。

二 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7、实践对于认识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也不能做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一,实践的发展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的发展还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第四,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在它能推动认识由低级向高级无限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8、一方面,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另一方面,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不能直接回答人的认识正确与否。所以,只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

29、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0、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三 关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31、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32、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是因为:第一,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第二,理性认识形成后,它是否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把理性认识应用到实践中,看它是否能使实践达到预定的目标。

四 关于真理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五《实践论》:作为实践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33、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34、《实践论》而言,这一哲学逻辑和理论形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创造性地坚持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清醒、坚决而有力地拒绝、批判和破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的思想及其危害。

35、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基本原则,教员是在1937年的《实践论》中加以全面、系统的哲学论证的。但如果回顾教员在建党之后到写作《实践论》这一时期的著作,我们就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个逻辑线索: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已经体现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之中了。

36、为什么还在中国共产党的幼年时期,教员就在认真阅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同时,更重视去实际地考察和研究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等一系列面向中国实际的光辉著作?为什么在写作上述著作的同时,教员还写出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反对本本主义》(1930)等批评和破除党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潮的著作?从所列出来的这些长长的书单中,我们不是可以看到一个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逻辑么?我们不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是教员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就在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么?

37、教员更明确地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38、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39、经验主义者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知识,而理性认识是脱离了具体事物的空洞的不可靠的东西。他们不理解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重要性,不理解理论对实践的巨大的能动作用,不愿意认真学习和钻研书本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而仅仅满足于自己狭隘的零碎的感性经验,看不到或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40、《实践论》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批判、破除和战胜作为主观主义之表现形态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哲学武器。这个武器,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在现代世界的生活与实践中仍然必须加以发扬光大的哲学精髓,就是坚持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坚持和实践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1、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