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青年节前夕,b站公布的有关莫言的视频引起了网民们的热议。
这位当代著名作家、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给广大青年朋友写了一封信。
“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这是不久前,有网友在他的公众号留下的问题。
在莫言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一生中不会遇到难关。
在这个视频里,面对青年朋友的疑问,莫言决定分享自己的两个小故事,大家可以看看。
这两个小故事,是关于曾给莫言带来知识与力量的一本书和一个人。
“一本书”是《新华字典》。
童年辍学的莫言,没法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在学校读书、玩耍。偶然获得的这本字典,陪他度过了很多孤寂时刻。
“一个人”是他的爷爷。
小时候,莫言和爷爷一起去割草,回来的路上遇到诡异的天象,一阵旋转的疾风伴随着雷鸣向他们逼来。
风越来越大,车上的草都被刮到天上。莫言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层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
莫言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与大风对抗的爷爷,仿佛一尊雕塑。
“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
多年以后,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依然刻在莫言的脑海里。
他想通过这两个故事告诉年轻朋友: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
这部视频发布后,引发了青年网友们的热议。大家在弹幕里异口同声地复述莫言引用的那句古话:“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不能被它打倒!”“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节日,加油!”在视频的评论区,网友们互相祝福,传达自己的志向。
这样的画面让我们不由联想,变革的时代总能激发文学的力量。“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莫言也认为,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是文学作品能够发挥直达人心的作用的时候。
眼下,生活因为疫情变得不确定,许多年轻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感到迷茫和焦虑。他们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力量的指引:当年的人并没有被风吹到,现在的人也能够以这样的韧性面对困难。
在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城市社区,就有一群年轻人因为擅长某个领域,具备信息时代的实践能力,在团结邻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今年3月底,租住在上海浦东的“00后”UP主@拉宏桑被意外推举为所在居民楼的楼长,肩负起组织核酸检测、发放防疫物资等繁杂的日常工作。
起初,“楼长”的称谓和邻居们竖起的大拇指让拉宏桑充满成就感。信心满满的她每天紧盯群聊动态,传达居民诉求,学会和居委会沟通。这个毫不怯场的大三学生,逐渐游刃有余了起来。
然而,一系列艰巨的任务和不期而至的困难接二连三地落在她的头上。
在挨家挨户通知居民做抗原自测的时候,楼道的对讲机出现了故障。她要大声叫喊,邻居才能了解信息。更难的是回收试剂的环节,由于截止时间迫在眉睫,这位楼长要花费很多精力催促大家,“快点拿下来”“尽快拿下来”是她一遍一遍重复的话。
那天做完抗原,拉宏桑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原来做楼长是一件这么辛苦的事。
夜间降临的紧急通知、填充整日的琐碎事务……这些慢慢积攒的辛劳与情绪,一度让拉宏桑心态崩溃。但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拉宏桑擦干眼泪,也开始反思自己。
她想到那些每天为大家做核酸检测的医生,他们是更辛苦的人。楼长的工作熟练之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周围的邻居和朋友也都在帮助她……
拉宏桑曾向居委会提问,能不能不当楼长了。但这些天为大家服务的经历,也让拉宏桑和这座城市、和这个社区增添了挥之不去的“羁绊”。
她和邻居不再形同陌路,自己也在历练中增强了信心。大家对拉宏桑视频制作的认可,也让她更明确了自己能够实现的价值。
“这个楼长啊,我还是要继续当!”
对于封闭在校园中的大学生而言,“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似乎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感慨。
除了像拉宏桑一样在社区发光发热的年轻人,还有很多青年学子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他们成为“大白”,成为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
这些年轻人纪录生活的视频留下了自己看不清面庞的身影。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们,正用行动回答“我能为春天做点什么”。
UP主@小小瑜Athena 拍摄的校园核酸检测片段
对于向往户外的学生们来说,校园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并不算广阔。但在有限的条件下,才华横溢的少年们坐在一起,用歌声描绘着团结友爱的乐章。
UP主@宿舍合唱团 就上传了舍友们在寝室办的一场音乐会。在电子琴手和吉他手之外,一位敲击行李箱的小哥一下子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这间唱响《海阔天空》的小屋看似环境简陋,却见证了疫情中的青春友谊,还有小伙子们面对困境的乐观心态。
在大江南北的不同高校,一场场宿舍阳台音乐节次第争映。
在音乐节的歌单里,既有《歌唱祖国》《国际歌》这些历久弥新的经典,也有《七里香》《奇迹再现》这些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宿舍楼上的星星点点,组成了疫情下的别样星海。这些朝气蓬勃的歌声中,潜藏着学生时代的光影和心动,组成了春夏之交刻骨铭心的青春体验。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公寓阳台大合唱
还有一些年轻人,已然悄悄走出校园,走向了自己的岗位。
无论是高唱“一起向未来”的盛事舞台,还是事关民生福祉的寻常巷陌,都能看到青年人坚守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镜头记录下了21岁的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志愿者侯金怡和送别她的伙伴挥手告别的画面。
刚刚过去的冬天,像这样的告别还有很多很多。
北京冬奥会,一共有超19000名赛会志愿者,还有20余万人次的城市志愿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是高校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志愿者、中学生志愿者。
“每个人都是燃烧的雪花,让世界看到自信的中国青年。”
“00后”小伙子梁成伟是汉庭上海虹桥火车站中春路店的一名前台。疫情发生后,梁成伟工作的酒店成为了隔离酒店,先后用于接待密接人员和医务人员。
刚刚工作一年的他,是门店年纪最小的员工。得知需要至少一半员工留守时,梁成伟毫不犹豫地决定留下来,一个多月没有回家。
“大家都留下了,我不能退缩。”
在很多我们平时很难注意到的地方,也有青年人在默默努力着。
出现在镜头里的UP主@折翼手办娘向晨曦 ,白皙的脸上总是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头发扎成两条俏皮的辫子。如果不是看到脖子上悬挂的呼吸机,或许人们很难想象,这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是一位严重的坏死性肌炎患者。
很小的时候,晨曦就被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她的肌肉一点点麻痹,身体一点点僵硬,中学时就很难独立站立。辍学之后,看着无底洞般的巨额医疗费,晨曦想为爸爸妈妈分担压力,决定用十分有限的精力尝试找一份工作。
喜爱手工的晨曦,偶然间接触到了黏土捏的手办。这时,久坐对她而言也已经成为一件难事,但她不想放弃,决定咬牙坚持。经过大量的作品观看和技术学习,晨曦逐渐学会如何将人物做得结构标致、细节生动。
这两年,她创立了一所“晨曦粘土学院”,对残障人士和兴趣爱好者开放,希望和她一样有需要的人可以通过手办制作获得收入。
面对不断恶化的病情、越发频繁的住院治疗,晨曦依然坚持每周更新视频,和喜欢她的朋友们分享近况。在粉丝的鼓励下,晨曦已经学会了与呼吸机共存的生活,她的手办生涯才刚刚开始。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自称“问姐”的UP主@乡村美妆问十四 在个人简介里写着这样一句话:立志让全村人都变美。
问姐正是这样实践的。她曾经推出一个视频系列,“把整个村的人都变美的第X天”。
在这些“改造”的过程中,从儿时的玩伴到八旬老人,从理发店的姐姐到乡镇超市的老板娘,他们都体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美妆。
农村有很多淳朴善良的人们,他们每个人其实都很渴望美。问姐所做的事情,就是让他们对生活有更多的憧憬和热爱。
“乡村美妆改造”,提供的不仅是一份妆容,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年轻人的创意与热忱,提振了身边农村人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
问姐的创作所反映出的,是不断扩展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为青年人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所提供的更多可能。
他们不仅关注蓬勃发展的数字娱乐,还对优秀文化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抱有浓厚的兴趣。
以纪录片这一艺术形式为例。过去一年在B站上,纪录片累计观看人数达到1.3亿,累计时长超2.5亿小时。《守护解放西》《人生一串》《小小少年》《但是还有书籍》等覆盖社会、人文、历史、科技、美食等众多领域的纪录片佳作,已经成为B站网友百看不厌的精神食粮。
今年开始,每年的五月第一周将成为bilibili纪录片开放周,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免费观看B站纪录片片库中的数千部优质纪录片作品。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人既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一种人生追求,又能以更自信的态度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展现出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当生活沿着正轨前行,青年们时而来来往往,或集或散,交织成人海;时而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如机器般运转有力的社会流畅有序地运作着。
当突发情况忽然出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无论是街道社区,还是村镇巷口,踊跃报名的青年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集合起来。
“以前,我们是被世界保护的一群人。现在,轮到我们保护世界了。”
选自UP主@NaturalV_Studio 制作的抗疫志愿者纪录片
青春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责任与担当。
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不怕大风吹倒的精神仍在传承。这些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青年人,他们在大风中展现出坚如磐石的精神风貌。
青年人所展现出的“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整体风貌,让两代人的精神得到了传承。
这是一种被认同的骄傲,是在真实存在的代际差异中,为每一种年轻的声音找到它的位置。是一阵风,起于此处的青萍之末。它也会遇到别处的风、别样的人生,但它和它们一样有力。
在这样的时刻,或许正如莫言所说:遇到艰难的时刻,应该不被大风吹倒,奋勇前进。
来源: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