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文山
出生于1900年11月18日(广西二十六年庚子年9月27日)的康师梅奶奶于1982年1月3日去世,今年奶奶离开我们40年了。
光阴似箭,转眼即逝,但祖母高贵的品质和高大的形象至今都在孙辈们的记忆里。祖母自幼家境贫寒,一生中过着饥寒交迫、夫妻离别、勤俭持家的生活。辛辛苦苦一辈子,为我们缪家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祖母的老家住在现今的袁庄镇海河滩村,成年后经人介绍嫁给了我的祖父缪志武。祖父家住古老的界河边,现今属袁庄镇孙庄村,家中仅有两间小茅棚,外面下雨家中下,外面雨住了家中还在滴,可以说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祖母先后生下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因生活所迫,整天在外挖野菜,抹榆树叶儿等给全家人充饥,过着度日如年的生活。在实无办法的情况下,自己出门讨饭,沿途讨吃,将讨来的所获无几的糁儿带回来给儿女们享用。有一年的冬天,外面下着大雪,祖母仍要出去要饭。因一直在雪地中行走,傍晚回家后袜子与脚趾冻得连在一起,剥都剥不下来,后来祖母用温水泡脚,痛得钻心疼,哭声不断。
待儿女们稍大了一点,她又领着一起出门讨吃。听说洋涨庵(今河口镇)一带富人多饭好要点,她就领着孩子们步行二十多里路前往洋涨庵,在富人家门口“好爹爹、好奶奶”地喊上半天,客气的人家给一勺糁儿,不客气的人家用大拇指垫在勺底,上面盖上一点糁儿。有一次在洋涨庵讨吃,眼看天色已晚,因路远来不及回家了,只能好言相求,借宿在一个人家的锅门口(灶台的烧火间)。辛苦一天的他们,不知不觉睡着了。也不知何时何人,趁他们熟睡的时候,将她们一天讨来的一点粮食全部偷走了。发现后,母女抱头痛哭。但在那黑暗的社会里,穷人有怨无处申,只能忍气吞声再去讨,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挣扎着。
公元1939年9月26日(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年八月十四日),我祖父在地主家做长工,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祖母嚎啕大哭。待丧事理料完后,孤儿寡母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于是祖母将大女儿缪巧云送给本地的杨兴春家当童养媳,以减轻自己的一点负担,其实在当时也是无奈之举。母女分离时,祖母泣不成声。
此后,祖母带着一儿一女相依为命。不久,有的好心人劝祖母改嫁,而且不止一两个人登门帮祖母介绍对象。祖母说:我家的祖宗牌位一大堆,我走了谁来供奉?自己的儿女还很小,我走了谁来抚养?谢谢你们的好意,我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家。她死活不听人家的好言相劝,一直坚持为了这个家而牺牲自己的一切,一直坚持为照顾儿女而守寡终生。
祖母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解放后,家中分得了地主的房子、田地,日子渐渐好了些。每当收获季节,她总是让儿子将上等的谷子备好交公粮,下等的粮食留着自己家吃。她常对子女讲:喝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教育后辈人要永远学会感恩。在她的努力下,为儿子娶了一房好媳妇。当时不强调什么计划生育,儿媳先后为她生了四个孙子和一个孙女,祖母开心得不得了。一家八口人,在当地算得上人口最多的大户。祖母整天不辞辛劳,勤俭持家,一天三餐她去忙,老小衣服她全洗。无论是天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季,孙子、孙女的尿布她也抢着洗,从来不叫一声苦。 那时候,没有电,没有机器,祖母就用舂把稻谷变成米。本来舂要一人用脚踩,一人在下面拨稻谷,可当时儿子儿媳都下地干活去了,孙子、孙女们又年幼,她就一个人舂,忙得浑身是汗。祖母弯腰舂稻的背影,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祖母为人诚实,喜欢助人为乐,邻居家外出时,拜托她照看,夜深了她还坐在邻居家门口,等待着主人回来。 我们深知:没有祖母,就没有我们这个家;没有祖母,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永远忘不了祖母的恩情。
1982年1月3日(辛酉年十二月初九日),祖母走完了83个年头的人生旅程,怀着对子孙无限眷恋的心情永远地闭上了慈祥的双眼。 吉时,鼓乐齐鸣,僧侣诵经,全家人披孝俯地哭送,祖母在与祖父阔别了 43 年之后,终于在黄泉路上的得以重聚,一同长眠于茫茫无际的绿茵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