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碑要看得入耳,不能生,要体会其妙处,毛笔开始失魂落魄。
——清姚孟吉《字學臆參》
2
笔丘、墨水成池、热量不足即提供;
笔头布管,墨麦万锭,张智索敬不要。
——宋·蘇軾《題二王書》
3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
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
——清·劉熙載《藝概》
4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
——唐·歐陽詢《八訣》
5
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
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唐·孫過庭《書譜》
6
從有筆墨處求法度,從無筆墨處求神理。
——清·王紱《書畫傳習錄》(註:紱:fú。)
7
短箋長卷,意志揮灑,則帖擅其長;
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
——清·阮元《北碑南帖論》
8
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穩,章法要變而貫。
——清·劉熙載《藝概》
9
非盡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
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開獨造之域。
——清·劉開《與阮蕓臺宮保論書文》
10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
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漢·蔡邕《九勢》
11
夫欲書先須凝神靜思,懷抱蕭散,
陶性寫情,預想字形偃仰平直,然後書之。
——清·宋曹《書法約言》
12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
——唐·李世民《指意》
13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清·劉熙載《藝概》
14
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籀,然後結構淳古,使轉勁逸。
——明·豐坊《書訣》
15
假筆轉心,妙非毫端之妙。
必在澄心運思,至微妙之間,神應思徹。
——唐·虞世南《筆髓論》
16
情事不同,書法亦隨以異,應感之理也。
——清·王澍《虛舟題跋》
17
如人面不同,性分各異,書道雖一,各有所便。
——唐·張懷瓘《六體書論》
18
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
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而韻自勝。
——宋·黃庭堅《山谷文集》
19
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漢·蔡邕《九勢》
20
書道之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自取也。
——唐·虞世南《筆髓論》
21
書有筋骨血肉。筋生於腕,腕能懸,
則筋骨相連而有勢,骨生於指,指能實,則骨體堅定而不弱。
——明·豐坊《書訣》
22
書者,如也, 如其學,如其才,
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清·劉熙載《藝概》
23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咨性,然後書之。
——漢·蔡邕《筆論》
24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六朝·王僧虔《筆意贊》
25
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
——唐·張懷瓘《文字論》
26
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
——唐·孫過庭《書譜》
27
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
黃庭經既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
——唐·孫過庭《書譜》
28
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
——宋·米芾《海嶽名言》
29
心神不正,字則欹斜,志氣不和,書必顛覆。
——唐·李世民《筆法訣》
30
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獨得。
——宋·晁補之《勸肋集》
31
學書者有二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
——清·劉熙載《藝概》
32
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
——唐·孫過庭《書譜》
-- 卓冠书法 ◎ 独家撰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