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一定要有我师!”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老师。
在学校里,在工作上,在生活中,“师”无处不在,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性别,不分学识。太多时候,往往最普通人的智慧,更能教会我们太多太真太深做人的道理。适逢教师节,又有太多感慨,叹时间太快,叹相见太短别离太长,叹不能对曾经教过我的老师感恩回报。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知识的传承,技术的传承,文化的传承,品德的传承,爱与被爱的传承。
1.
最初对老师这个词,我理解成了“师傅”,因为父亲是木匠,他年轻时向一位姓董的老木匠拜师学艺。父亲每到年节,都会去看望师傅。
从父亲的手艺可以看出,董师傅是真心实意地教,父亲是认真努力地学,所以父亲从大到盖房子下地基上房梁,做木制窗户门,做各种家具,小到安装各种农具样样精通。木匠这门手艺,父亲受益一生。
2.
我能记住我的老师,是从小学开始的。这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老师,焦老师。他有年轻人的理想,有中年人的抱负,有生活磨砺的沧桑。他有知识,更有经过实践的生活经验,因为他一边教书还要一边种地种植庄稼,他是一位民办老师,高考落榜之后务农后又当了老师。
尽管微薄的工资,他依然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他从拼读拼音开始教我,教我一横一竖写中国字,教我识数、写数、算数;教我读古诗,背课文,写句子……
他严谨求学,对我们要求严格,所以我最基础的知识学得非常扎实,时过多年,我所使用的文字,大部分都是小学就学会的,我所用的数学知识,也是小学学会的,我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有一部分是焦老师教的。横平竖直地写字,规规矩矩地做人,灵活灵用地处理问题。
焦老师教我的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也受益终生。
3.
此时我要写我的一位同学,她是我的同桌艳华,她喜欢在练习本上反反复复写字,受她熏染,我也愿意拿着田字注音本,用铅笔写无数遍汉字,再用钢笔覆盖了铅笔字迹又写了无数遍汉字,反反复复地书写,直到把本写上了密密麻麻的中国汉字,我们会开心得不得了,既节省了本,又学会了汉字。
这是一种简单而枯燥的却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让我一辈子牢牢记住了我所学到的中国字。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今的孩子,似乎缺乏的就是反反复复地读、记、写。当然,我所说的只是写会中国字,是真正的会,而不是提笔忘了字。
4.
我的初中班主任关老师,也是我最喜爱的老师,他是教语文的,他酷爱文学,虽然我不如他爱文学,但是他从字,到词,到句子,到文章的讲解,严谨,详细,而且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他是一位对学生和知识负责的老师,所以我学到了他会的太多太多的知识。
难忘他对我们的严厉,背诵古诗词,他会一个同学一个同学点名背,直到全班同学都会……当然,为此我们也埋怨过被他留在学校背课文而晚回家。
如今,我能不跑题地写写短文,不费力地写写故事,多来自于他的真传,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能够不爱。
从小学,到中专毕业,教我的老师太多太多,而我们能够真切记住的,一定是那些对我们要求严格的老师。还有那些,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全部交给学生的老师。还有就是作业本上那红红的大“✔”和“✘”,为了这两个符号,我也曾哭过笑过。
5.
教我几何的胡老师,他看上去是一位很随便的人,平时与同学打成一片,在学生堆里,他俨然就是一名学生,可是他讲起课来,会全方位,多思路,层层设局,引入情不自禁去思索,去想解出题的答案。
他经常会在课余时间,给我们出几道有意义的题,让我们思考,让我们做。
他的板书,永远都是工工整整的小楷,一笔一划,我们从来不会看不清,看不懂。
怕学生学不会,怕学生不会多思路解决问题,这是我们70后人经历的老师的一贯作风。
6.
老师,就是学生一生的指路人,他们是一面镜子,好老师教书,育人,正己。
人一辈子,太多时候,会受人指点,会从他人那学会经验,吸取教训,学博大精深的知识,创造奇迹,创造价值。活到老,学到老,最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人类做贡献!
我们记住最深的,一定是某一时期的某一位老师,以及他给我们的人生启迪与知识财富。
感恩师恩,怎么可能用文字表达出来。我只知道,我所有的老师,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品德指引,给了我理想实现动力,给了我做人的道理,我受益终生,我爱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