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名字不为人知的地方,被人们遗忘的名字。
我却对她魂牵梦绕,几十年来挥之不去。因为她是我梦的开始,是伴随我成长、见证我青春飞扬的地方。那一年,我从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亲仁公社中学教书。亲仁是当时的常宁县(后改为市)水口山区下辖的一个乡镇。它位于舂陵河畔,与耒阳、衡南隔河相望,呈带形状,典型的紫色页岩地区。1995年撤区并乡以后,亲仁被一分为二,一半划入烟洲镇,一半并入松柏镇。从此,“亲仁”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但我的记忆中永远有她的一席之地。
亲仁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站。我从来到这里时十七八岁少不更事、懵懵懂懂的黄骢少年,到离开时富于春秋、头角峥嵘、风华正茂的有为青年,在这里,我度过了六载青春年华。亲仁是我一生中最难忘而珍贵的记忆,我梦里常常回到这里——我的第二故乡。
亲仁中学是一所边远的乡镇初级中学,三个年级共六七个班。它位于一座小山丘上。这里没有城镇的喧嚣,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灯光闪烁;也没有村落人家,没有丛林大树,没有鸡鸣犬吠,更没有潺潺流水,只有一片尚未成年的杉木林。白天一片荒凉,入夜一片寂静。一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是泥泞的公路,从山顶穿过。几家公社所属的单位稀稀落落位于公路的一侧,像是守护这片杉木林的哨兵。单位之间几乎没有来往,所以,学校几似乎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
我便在这里工作,也在这里不断成长。刚分配去的时候,我还不满18岁,可谓名副其实的“乳臭未干”、“初生牛犊”。那天,村子里一位比我年长三岁的发小帮我挑行李,送我来到这个离家十几公里的亲仁中学。行李担很简单,一个箩筐装着被子衣物,一个箩筐放着书籍课本和洗漱用品,这就是我开启人生的全部家当。
说是学校,其实只有两栋呈“二”字型排列的砖瓦房,没有围墙,也没有生活区,条件非常简陋。位于公路旁的是一栋两层高的简易教学楼,对面的那栋是一层平房,用作食堂和学生宿舍。老师就住在教室旁边的小小斗室里。房子非常简陋,青瓦红墙,水泥铺地,连简单装修都没有。两栋建筑的北侧,有一个简易的沙土球场。过了两三年,由于生源增多,学校又在球场东面新建了一栋教学楼,扩充了一些班次。
我刚分配来时,被安排与一位比我年长20岁的中年老师——周老夫子,合住一间不到十平米的斗室,里边布置两张床、两张办公桌椅,剩下几乎没有多少空间。
然而,就是这个条件极其简陋、生活极其艰苦的地方,却让我受益终身。
我在这里做起了我的文学梦、“考研梦”。我给自己确定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自己插上理想的翅膀,离开这里,飞到更高更远的地方。于是,我把自己每天的生活排得满满的,让自己一刻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清晨,天刚刚亮,我就在那片杉木林中,手捧书本,孜孜不倦地朗读;深夜,我的房间依旧亮着煤油灯,我必须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才会入睡。
虽然我们有了个铁饭碗,但是,对于我们这些长在文革时期的学生来说,我们可是胸无点墨,腹中空空。要胜任工作,必须老老实实给自己充电。我给自己排了每天的日程表,日程表具体到每一小时。什么时候自学,什么时候锻炼,什么时候备课上课,什么时间吃饭睡觉,都安排得清清楚楚。每天都按部就班,按计划行事,日复一日,坚持不懈。
那时候, 我疯狂地购买各种书刊,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典籍,每月几十块的工资,大部分用来买书订刊。我们除了自学业务知识外,还作着文学梦,大量时间徜徉在小说诗歌中。
"皇天不负苦心人"。通过自学,我报名参加首次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第一批获得毕业证书。全县数百人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后只有我们亲仁中学三位青年教师——我的另两位伙伴顺利毕业。我的现代汉语取得了全县的最高分——83.5分。想想很多考生就因为某一门学科只差几分没及格,屡考不过,再也没能取得毕业证书,最终只得放弃考试。而自己门门课程都一次性通过,心里不觉充满了信心和成就感。在亲仁的六年,自己给自己充足了电,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在教育上,我这个初生牛犊也有自己的办法。我几乎每年都被安排当班主任。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我,一开始常被学生“欺负”,他们从不把一个嘴上没毛、尚未长成的老师放在眼里,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但后来与我过了招后,他们都觉得,这个看起来尚未长成的青年老师似乎不好惹。我所带班级的学生自不用说,他们自然知道我张弛有度、恩威并施的厉害,一个个服服帖帖,不敢乱来。就是高年级的学生,也不敢在我面前调皮捣蛋。因为全校几百名学生的名字,我几乎都能叫得出来。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他们自然会畏惧三分。所以,我这个乳臭未干的老师在学生中还有几分威严。
年轻无知无畏,年轻给人勇气。教学上,我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成为气氛活跃的乐园。我力求向每一堂课要质量,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源。作为语文老师,从第一天上讲台起,我就使用普通话教学。这对我这个小学时从未学过汉语拼音的土包子来说,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自我挑战。那时候,没人要求用普通话教学,我是主动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尽管我那时的普通话很生涩,很蹩脚,南腔北调,很不标准;但学生感到新鲜,反正他们也不知道是否标准。
可是,我明显感到,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了起来。有些学生以前把写作文视为“洪水猛兽”,在我的影响下,后来都喜欢上了写作文,写的习作还有鼻子有眼、有模有样。我所教的班级语文教学成绩也是吹糠见米,明显提高,每年总在全区名列前茅。几年后,我在常宁七中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其实,全是得力于在亲仁这几年里打下的坚实基础,厚积而薄发。
亲仁,一个极好的名字。《弟子规》中有“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的古训,这里讲“亲仁”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好师长。其实,每个人都希望一生中所结交的朋友当中,都是仁慈、善良、有品行、涵养高的人。而我在这里,就收获了一帮这样的朋友,他们是我这一辈子的精神力量。正是因为他们的正直、善良、热情、重情重义和敬业精神,感染了我,熏陶了我,影响了我,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无论是与我同居一室、长我20,成为我人生导师和忘年交的周老夫子;还是像纪玉、建东、文生等,年纪大我许多的兄长,亦或是晓元、明辉等与我年龄相仿的兄弟,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我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从他们身上,我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养分,让我这颗稚嫩的心灵得到了滋养。
之后,几十年如一日,无论身份环境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依然保持“人生初见”的那份友情,彼此之间真挚而炽热,无话不谈,毫无芥蒂。几位当时已年过半百、曾被打成右派、后来被平反复职的老教师,对我也是关爱有加,逢人总夸我好,还不厌其烦地给我介绍对象,恨不得自己有个年纪相当的女儿要嫁给我。还有那些差不多长一辈的中年老师,都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教我教学、做人的道理。他们每一个人,至今都铭刻在我的心里。后来的几十年,从乡里到城里,从学校到机关,辗转数个单位,再难寻觅到这样水晶般纯真的友谊。
那些年里,晨曦中的赛跑,夕阳下的漫步,课堂上的眉飞色舞,夜幕下的挑灯伏案,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家访路上的艰苦跋涉,杉木林里的声声诵读,篮球场上的生龙活虎,舂陵河畔的赤身畅游,还有与好友相约一道,踩着自行车跑去几十公里外的城里,以及每天望眼欲穿地盼望邮差····,那一个个场面,构成了那时的生活全部。那么充实,那么温暖,那么愉悦;也给了自己一生用之不尽的人生财富。
在亲仁,我除了参加自考以外,还报考了大专函授。就是在函授期间,我遇到了这辈子可遇不可求的缘分。有一年中考后,我被派到县城参加中考阅卷。在城关中学,我在一楼,抬头猛然看到三楼站着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她在楼上看风景,而我在地上偷偷仰望她。她卓尔不群的气质深深地吸引着我。
一个多月后,在教师进修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班上,那个亭亭玉立、卓尔不群的身影再次出现。尽管培训时间只有短短几天,但我已经被她深深迷恋了。还是当年的11月份,在读函授的第一次面授课上,一个熟悉的亭亭玉立的身影第三次出现在我面前。我当时惊了一跳:几个月之内,一个我心仪的女子三次与我相逢,难道这是偶然的巧合?难道这不是上天赐给我的良缘吗?于是,很自然地我们相识了,然后相爱了。在我调离亲仁中学的那年冬天,我们终于走到了一起。那个女孩,后来成了我的妻子。
现在,我结束了我的工作生涯,开始了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生活。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哪个地方像亲仁中学那样,让我魂牵梦绕,让我深深眷恋。无论是因为工作关系,还是因私回老家,我总会有去亲仁看一看的念头,哪怕绕道也一定会在亲仁停留一会,看看那所曾带给我许多美好回忆的学校。
2010年的“五一”小长假,我哪也不去,就带着两位亲仁的兄弟,特地驱车去亲仁看望几位故交和老同志,看看哪所阔别多年的学校。近些年,我们单位的扶贫点在耒阳的太和墟乡瑶洞村。这个村子在舂陵河的东侧,与亲仁一河之隔。我每次去瑶洞村走访贫困户时,都要到河边遥望对岸,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还很兴奋地告诉我的同事,河对面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
有一次,我特地要司机绕道开到对岸,我与两位同事乘船过河,步行去亲仁中学看了看。身处其中,如今,亲仁乡已不复存在,亲仁中学自然也早就没了。原来的老教学楼和食堂成了危房,新建的那栋楼现在办成了幼儿园,与老楼用围墙隔了开来。围墙内的幼儿园生机勃勃,围墙外是曾经滋养我的地方,现在却是杂草丛生,青苔满地,荒凉至极。荒凉的岂止是那所学校,还有我那颗碎的心。
站在那所破败、废弃的学校里,我的思绪早已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些生龙活虎的学生,那些质朴纯真的同事,那些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场景,一幕幕在我眼前重映。那时浑身充满青春活力,浑身充满正能量,浑身有使不完劲儿的我,如今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物是人非。在机关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我当年的梦被柴米油盐、被功名利禄染上了灰色,身上多多少少也沾染了一些世俗的东西。我留恋当年的人,留恋当年的地方。尽管那时没有繁华,没有功利,没有光鲜靓丽的生活;但是,那份纯真,那份质朴,那种毫无芥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后来再也难以找到的最为珍贵的东西。
亲仁,亲近仁德。让我们永存仁德之心,永交仁德之人。
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