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读历史。
今天为了泄愤,讲读书的典故。
这个话题萌芽于《史记苏秦列传》,在生气看书时需要知道的四种成语中,秀珍占据了成语的一半。
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说了两个典故,两个人。悬梁是指东汉的孙敬,刺股说的是战国的苏秦。
《战国策》里说,“(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想飞黄腾达,想被万人瞩目,于是发愤读书,他抵挡瞌睡虫的办法就是拿锥子扎自己大腿。
要成功就首先要对自己狠,苏秦应该庆幸的是,他扎了那么多次,居然没有扎到大动脉。
《汉书》里说,“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孙敬对付瞌睡虫的办法没苏秦那么血腥,只是用绳子一头系在房梁上,一头拴在自己头发上,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
只是悬梁的说法不太吉利,好在孙敬最终的结局并不是自挂东南枝。
囊萤映雪
这个成语同样说了两个典故,两个人。囊萤是指东晋的车胤,映雪说的是东晋的孙康。
《晋书·车胤传》里说,“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首先,大嘴严重怀疑,用萤火虫的光是不是足以辨认书上的字迹。
其次,可以肯定的是,车胤一定是个近视眼。
最后,那时候没有动物保护组织,要不然车胤肯定被喷得欲仙欲死。
《初学记》里说,“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淡,交游不杂。”
这个典故同样缺乏科学依据,比囊萤还不靠谱。
雪本身没有光,只是作为光的反射介质,能有多少亮度呢?如果本来就有光源,又为什么舍本逐末呢?
可以肯定的是,孙康也一定是一个近视眼。
孙康后来做到了御史大夫,他所在的家族也专门改名为映雪堂,后代出了不少名人,比如孙思邈,比如孙立人。
凿壁偷光
这个成语说的是西汉匡衡。
《西京杂记》里说,“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白天要干活养活自己,晚上想看书却没有照明工具,偶然发现和邻居共用的墙壁上破了一丝缝隙,漏过一丝光,匡衡把这个缝隙扩大,就借着从邻居家“偷”来的光读书。
匡衡读书之余,会不会通过这个洞去窥视邻居家的隐私呢?如果看到了什么少儿不宜的东西,又被邻居发现,会不会被认定为“偷窥狂人”呢?
韦编三绝
这个成语说的是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里说,“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在攻读《周易》的时候,翻来覆去地读,使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
注意了,韦编三绝不是说姓韦的人编织的东西有三个绝妙之处。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