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文人阿斯来说,酒是灵感的催化剂,在许多著名作品中散发出酒味。
以酒助兴,诗意盎然。不喝酒的诗人也写酒?
《瀛奎律髓》是研究诗歌史的重要书籍,其中卷十九《酒类》小序中写道:“诗与酒常并言,未有诗人而有爱酒者也,虽不能饮者,其诗中亦未尝无酒焉。”
大意是说:诗和酒经常放在一起说,没有一个诗人不是爱饮酒的人,即使不能饮酒,他的诗中一定也会有酒,可以说无酒不成诗。看来,酒是最能代表诗意的意象。
那么,诗人们又是因为什么喝酒呢?他们在喝蒙圈后,都说了什么?
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大类:
消愁,心烦就喝点酒吧!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选择喝酒也是“心里有事”,不知道和谁说,不知道如何排解,怎么办?那就喝一口吧!曹操的《短歌行》,就是这样的意思。
虽然原因一样,但是曹操的心事却显得“豪迈”的多,毕竟关心的是国家山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光是从这几句,就能感受到曹操当时喝酒的状态。酒入愁肠,化作肺腑之言落在了纸上,成就了一篇篇精妙的诗文,托志于诗,喻志于酒,将真情实意融入了这个生动具体的意象构建中。
同样喜欢饮酒,通过酒排解郁闷的还有大名鼎鼎的“酒仙”李白。别看李白一副游山玩水、好朋友一大堆的样子,其实他仕途坎坷的郁闷并不比谁少,所以才“会须一饮三百杯”,把烦恼说个明白,诗写个透,才算舒服吧。
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
古代诗人在吃“散伙饭”的时候,也喜欢喝酒。眼看着关系如此亲近的人要离开,心中的不舍自然不用多说,配上酒的话,就又成了一首首经典诗句。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们再喝一杯吧,下次能再见到你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看出,酒里饱含了浓烈的感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表面上是在写离人酒醒之后,看到岸边萧疏的杨柳,实际上它让人联想到,即便是醉酒的时候都如此痛苦,更别说醒酒后清醒面对别离,又是怎么一种滋味。
独饮、畅饮,田园中的真性情
能够做到几乎“篇篇有酒”,陶渊明是诗人中的独一份。
《饮酒》:“偶有名酒,无夕不饮。”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归隐世外,还与美酒朝夕相伴。
陶渊明把酒比作“情人”,曰“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细细体味,若非提壶临远,似难开阔;梦幻亦不超然。可见酒在浮想联翩、情景交融之中的“曲酵”之功何等微妙。
纵观以上名家,饮酒后能写出绝世好诗,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酒后不上头。试想觥筹交错的夜晚,换来的假如是头晕目眩带来的满腹抱怨,什么诗情画意,大概也意境全无了。
现代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工作生活需要,应酬的酒局比较多,发现有的酒喝了很容易引起头痛,非常难受,严重的甚至第二天都不能好转;有的酒则不会,喝完不仅不难受,还有舒适的微醺感,一觉醒来便“满血复活”……
可见选择喝什么样的酒,是关键。
琉璃盛来琥珀光,李白曾这样形容美酒佳酿,因为一瓶好酒应该色香味俱全。
时间见证品质,酒是陈的香,好酒是贮藏出来的。窖藏五年的原浆酒,才能被苛刻的匠人们所选用,制成尊禧堂鹿血酒。
历经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过时间沉淀,入口回甘突出,口齿留香,第一次喝到,绝对让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味觉和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