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互联网的盛行,纸媒已经成为输出,填补缝隙,艰难地生存着,这是事实。这是大势所趋。谁也阻止不了。
反观时下流行的小视频,似乎更有市场,这也难怪,视频以它的直观,可视,画面冲击力强等优点,牢牢抓住了更多人的眼球。虽然说读文章的人似乎比以前少了许多,但是总不至于灭绝,仍然有喜欢文字的阅读者,这就好比社会发展了,科技提高了,但是有些传统依然没有丢掉一样。
然而有一样却出乎我的意料,相比文章的没落,诗坛却是风景这边独好,一日比一日热闹,各路人马打着诗歌的旗号,纷至沓来,唇枪舌剑,火药味甚是浓烈。
比如余秀华和束雨竹等,比如贾浅浅,赵丽华,乌青以及他们和万千的吃瓜群众。
窃以为现在的诗歌之争,无非就是雅和俗的争论,一部分人力挺要把诗歌口语化,通俗化,并且语不惊人死不休,拼命想把诗歌向屎尿里拉,而且他们已经这么做了,并且以此为荣,他们的口号是要把诗歌拉下神坛,(拉下神坛我倒是认可,但是也别拉进屎尿里呀)。而另一派则是传统诗歌的捍卫者,坚决支持诗歌必须要语言优美,要高雅,要意境深远。吃瓜群众不明就里,也纷纷站队,支持自己的偶像。本身诗歌的形式并无定论,学术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整个诗坛一眼望去,乱糟糟的。
其实不只是诗歌,众所周知,就连相声也有反三俗之争,孰优孰劣,也只有听友和观众心里有数。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存在即合理。如果诗歌由此分成两个阵营,或是真的破天荒地出现了口语门派,其实也是见怪不怪,波澜不惊。无论怎样,读者只需追随你的内心,喜欢你就读,不喜欢你就不看,如此而已。
然而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古以来的劣习,文人相轻。每一个流派,总以为自己最为正宗,瞧不上其它门派,这才是最致命的。可见,中国几千年来,这一点一直没有改变。
其实在最近几年的诗人里,除去那些已经自杀的不算(可见写诗也有风险),我还是比较欣赏余秀华的诗,她所写的诗语境还是比较优美的,也非常富有想象,意境也深远。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关于她的争议也很多,尤其是一些写诗的人,对她也是非常敌视,其实我感觉大可不必,同行之间更应该包容,看他们底下的评论,有些不堪的语句也拿来问候,更是不应该。如果因为对于诗歌的见解不同,那就让自己的作品说话,让读者投票吧,如果不是写诗,你们也许连对方的名字都不会知道,何必非要像个仇人呢?
至于那些屎尿体诗歌,也许作者深得“道在屎溺之间”的真谛,他(她)喜欢这些东西,是他们的自由,我们也不好干涉。
譬如贾浅浅的屎尿诗歌,招来大众一片讨伐,可是有人说了,就算贾大小姐的诗歌再不堪,她依然是她,她依然拿着高薪,过着体面的生活,有着教授的头衔,你虽然打心眼里看不上她的诗歌,而你不过是一个穷屌丝,依然为了生活而奔波。
其实,评论过后,你依然是你,她依然是她,你们根本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否则,在那么多人抨击过贾浅浅的屎尿诗之后,贾大小姐就不会气定神闲地写下:你尿了一条线,我尿了一个坑了。
存在即合理,互相尊重,文不相轻,如此,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