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金陵公路、陈霞市季度忠告。领空立即说:“我知道,一定要改正。”
”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终为臣下所刺。蜀中人文教育: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不乏知错能改的故事: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君前途还有希望。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蜀中人文教育
知错能改是一种品德和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以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在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 在儒家,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因为仁的道德基础,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爱的集体意志,由集体意志驱动个体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对个体人格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知错能改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
知错能改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次星云大师布道,说有两户比邻而居的人家,张家老是争吵不休,不得安宁。而李家却一片安宁,和谐得很。于是张家便到李家取经,问他们为何能够这样。李家人告诉他:一事出现,你们家的人都觉得错在对方,对在自己,谁都不认错,所以会有争吵。我们家的人,出了事,都能想到自已有错,不能全怪对方,所以吵不起来。比如,哥哥放了一个花盆在道上,被弟弟撞翻了。哥哥说,这事怪我,我不放在道上,怎么会撞翻呢?弟弟说,怪我,要是我走路注意,看到道上有花盆,怎么会撞上去呢?你想,各人都想到自已的错,就不会去先指责对方,这不是海阔天空了吗,怎么会发生争吵?学会认错,勇于认错,可以平息许多无谓的争吵,少去许多不该发生的事端,在人际交往中,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知错能改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勇于认错的人,不但不会掉份,还会增加你的亲和力,提高你在人家心中的身价,觉得你这个人,真诚、大气、可交。 只有那种有错不认错,万般掩饰、百般狡辩,甚至把错误推诿给别人的人,才会在人家心中掉份,让人家避而远之。
关于知错能改的名人名言: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毛泽东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
在革命事业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等于改正了一大半。——列宁
自我批评之于我们,简直是和日光、空气、水一样重要。——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