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
温和的批评会很刺耳。
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
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
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
那么,
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柏拉图
在不经意间,看到这一段话,突然间被打动了。
细细琢磨,越感觉不一般。
对于作者柏拉图,我也产生了深入了解的兴趣。
柏拉图
最接近神的哲学家
柏拉图(Plato,Πλά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大哲学家”。
20岁起,柏拉图在苏格拉底门下求学,最终成为苏格拉底的得意弟子,一学就是10年。
他被世人称为“全世界唯一最接近神的哲学家”。
在2400多年前的雅典,他毕生都在努力探索帮助人们达到一种状态,称之为“ εὐδαιμονία(Eudaimonia)”。
古希腊的词语很抽象,用形象的词解释是“满足感”。
世界或是战争纷起,或是灾难横生,或富足或平庸,人们就算是好好生活,苦难也是其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幸福与苦难既然无法主动选择,柏拉图告诉我们:满足感应该是一种合理的预期,主动选择地获得。
柏拉图想通过哲学,去帮助人民找到和掌握改变世界的工具。
他的思想引人入胜,闪耀着他对人类美好的期望和指引。
《理想国》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
其中《理想国》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本书是世界几乎所有名校推荐的第一必读经典。
《理想国》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
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因此这本书也被成为“学科之神”。
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同时,《理想国》也是柏拉图后期政治抱负的集中体现。“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基础。书中主要表现的就是建立在其理念论的哲学基础之上,构建的理想城邦。
◈理念论◈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主要集中于对自然本源的探究,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开始从自然哲学转向道德哲学,再到美德。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对其老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他在继承和融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念论”。在“理念论”的基础上,把世界二重化,分为理念世界和实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
“理念论”的价值取向是:最终建立善的世界,达到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虚影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丰富多彩的理想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
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营造出的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真实事物。
这个理论在现实仍极具意义。
在信息化、数据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我们接触来自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趋势,哪些是真实的?哪些会对我们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哪些是需要我们去保持警惕的引导?
我们都要有自己清醒的认识,正如《理想国》的洞穴哲学——我们时刻保持自己的思维判断,主动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洞穴哲学
◈理想的乌托邦◈
柏拉图的哲学理论,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艺术、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启发了后代多少伟大思想家的理论,比如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都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找到了灵感。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画面。
他认为,理想国应该有三等人:
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上者)
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中者)
三是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下者)
三者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
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
然而,柏拉图心中至善的城邦,不过是空想的乌托邦。
但是他阐述到:纵然理想的国家还不能真实存在,但它却是唯一真实的国家,现存各类国家都应向它看齐,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应争取相似。这就是柏拉图对他的理想国家所持的态度。
读懂了《理想国》,也就读懂了半部西方哲学史。
你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是“柏拉图式”的,也可以说是“反柏拉图式”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式”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曾诞生过无数乌托邦,甚至可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乌托邦的历史。
《理想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乌托邦。其后,人类关于乌托邦的各种想象,几乎都有理想国的影子。
“第一个”就有那么了不起吗?
当然,打个比方吧,后世的思想家在一张白纸上用笔勾勒出他们各式各样的社会图景,而柏拉图就是那个最早提供纸、笔的人。
毫不夸张地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几乎都是围绕着《理想国》写成的。
延续千年的哲思光芒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启示,至今仍极具意义:
1-更努力地思考
柏拉图认为我们生活出错的最大原因,是我们几乎从不给自己时间认真而有逻辑地思考我们的计划,这样导致我们的价值观、职业生涯和亲密关系出现问题。
他观察到我们的想法里面有多少是源于大众的想法,我们称作常识。在他的36部著作里,柏拉图不厌其烦地说明这些常识其实是以讹传讹、偏见和迷信。
他坚持让我们把想法和情绪诉诸理性。柏拉图不断写道,哲学的精髓是:认识自己。
2-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爱情观,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
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在柏拉图的眼中,爱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如果你不想通过一个人提升自己,你不可能真正爱他。爱应该是两个人想共同成长,并相互帮助对方成长。这意味着你交往的那个人拥有你成长过程中缺失的关键部分:你没有的美德。
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意味着我们不是爱对方本来的样子,意味着承诺帮助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且忍受不可避免的苦痛。
3-美的重要性
几乎每个人都爱美,不过我们总觉得美的事物对我们的作用有点神秘,从更大的格局上说,美也没那么重要。
之前没人问过这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我们喜爱美的事物?他发现了一个很吸引人的原因:我们认为它们是“善”的组成部分。
美可以教育我们的灵魂。
4-改造社会
我们赞赏谁非常重要,因为偶像会影响我们的视野、观点和行为。而糟糕的偶像让性格缺陷仿佛很有魅力。
更好的教育,是保持善的初心。
柏拉图深信教育,希望重新组织学科课程来开展。我们主要学习的不是数学和拼写,而是怎样向善:我们应该学习勇敢、自控、理性、独立和冷静。
5-更好的童年
家庭总是在教育上很尽力,幸运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懂得平衡,擅长教导,成熟智慧,但父母经常会把他们的困惑和失败传递给孩子。
柏拉图认为养育孩子成人是最难的(也是最需要)的技能之一。
柏拉图的思想引人入胜,随处都闪耀着跨越千年的智慧。
他想把哲学作为我们改变世界的工具。柏拉图超越了理性,他所提供的激情和灵感,直抵人类体验的最深处。
柏拉图的价值,
不在于说出了多么完善的理论,
而在于不断纠正你的思考方式,
最终逼近问题的终极方案。
当我们对生活没有了激情、一蹶不振,当我们对社会灰心丧气,甚至对生活失去希望。
看一看柏拉图说的话:
论灵魂:理想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论理想: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
论美德: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
论挫折:把你的脸迎朝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
于是无论在多少困顿彷徨时,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向上而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