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读过“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快乐”这句千古名言。
这句话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面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他为国为民的伟大政治抱负和情操。那么范仲淹究竟有何经历呢?他为何会写下这句名言呢?宦海浮沉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进入了仕途。乾兴元年(1022),真宗去世,13岁仁宗登基,太后刘氏垂帘听政。天圣六年(1028年)六月在晏殊的推荐下,范仲淹当上了秘阁校理。
范仲淹是个正直的人,天圣七年(1029年)刘太后生日的时候,宋仁宗要给在朝堂上行大礼给刘太后祝寿,范仲淹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如果是在内宫,宋仁宗行大礼也无妨,因为那是家礼。但是在朝堂之上就变成了国礼,宋仁宗和刘太后是君臣关系,哪里有君给臣行礼的道理。
同年,范仲淹又上书刘太后,请求还政于宋仁宗。结果触及到刘太后的忌讳,被贬到了外地当地方官。但是,范仲淹的所作所为却给20岁的宋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范仲淹很是欣赏,因为他不畏权势。
范仲淹在仁宗亲政期间曾出将入相,大致在庆历年间。但是此前,范仲淹却曾经两度遭贬。
宋仁宗亲政后把范仲淹调回了京城。但是在1034年的正月,46岁的范仲淹,因为管了宋仁宗的家事,劝皇帝不要无故废郭皇后,被宋仁宗从右司谏的位置上被贬睦州知州。
第二次被贬是范仲淹由于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便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引发了吕夷简一派和范仲淹一派规模浩大的朋党之争。结果宋仁宗却选择了庇护吕夷简,最后范仲淹被贬到饶州当知州。
庆历新政的失败
公元1038年,在北宋西北的夏国第三代国王李元昊在兴州建立了都城,自己称为皇帝,定国号为大夏,并发兵侵犯宋朝边境。这时吕夷简力荐范仲淹负责西北战事。从这以后,范仲淹就在西北建功立业,为抵御西夏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一直到他被召回朝廷推行“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由于北宋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而此时辽和西夏又分别威胁着北宋北方和西北边疆。在如此激烈的民族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之时,宋仁宗才任命范仲淹进行改革。
而范仲淹的改革,也是在朝廷的催促之下,仓促进行的,很多细节并没有完善,推行起来遭到了很大阻力,这也让范仲淹心力交瘁,特别是朋党论,让仁宗对他产生了猜忌,这进一步使得范仲淹在以后的行事方面,没有之前那种锋芒,变得小心翼翼了。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辽、西夏对宋朝的威胁相继解除。于是,宋仁宗先后罢免了范仲淹、富弼等人,让他们去担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不到一年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范仲淹的结局
庆历六年(1046年),58岁的范仲淹在贬所邓州,写下了闻名天下的《岳阳楼记》,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毕生追求,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范仲淹被调往颍州,那时的他已经是顽疾缠身,但是范仲淹依然不顾病重中的身体,带病赶路,没想到在赶路的途中,就因为病重离世了,享年64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