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吴的枫叶。
凯恩斯有句名言:“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
他说这话,主要是为他所建议的经济政策的短期效果背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凯恩斯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从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但是,从短期来看,我们还有各种追求,各种目的要去实现。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短期利益而不是长期效果。不过,如果我们只顾眼前,那么可能在不太长的长期内,我们就会尝到苦果。因此,从凯恩斯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第一,长期和短期有时候存在冲突;第二,如何区分长期和短期是理解和把握这种冲突的关键。乍看来,长期和短期只是一个时间概念。通常经济学家们认为,长期是指长到能够让所有的调整发挥作用的时间段。在此意义上,当我们提到某个政策、决策或者事件的长期后果时,指的是在无限时间内产生的结果。与之相对,短期后果是指一段相对较短时间内产生的结果。
学过初级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短期中,即使某个公司生产所得的收入不能覆盖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但只要收入能覆盖可变成本,该公司继续生产就是明智的选择。教科书上的标准解释是,尽管企业确实是在亏损,但如果不从事生产,也就是放弃了可覆盖可变成本的收入,则会遭到更大的损失。
但这种解释让人困惑,因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此,奥派经济学家柯兹纳提出,要从市场主体决策或者说市场过程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固定与可变,什么是长期与短期。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那些过去已经支付的成本,沉没成本是不可避免的牺牲,不管现在怎么做都无法改变。所以,在当前的决策中,根本就不应该也不需要将沉没成本纳入考虑。在经济学上,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在市场过程中,要实现一个最终的目的,往往需要一系列决策。比如说,在去年口罩和其他防疫用品热销时,一个企业家要决定是不是生产口罩,那么,他需要作出一系列决策,包括购买相关机器设备,雇佣人员等等。如果他认为以后口罩的销售收入不足以覆盖该项成本,他就不会下单购买生产口罩的机器设备。
但是,假如他已经订购了机器设备,情况就不一样了。他购买机器设备的资金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沉没成本,他在进行后期的决策时,就不应该考虑购买机器设备所支出的成本。只要他认为口罩的销售收入能够超过他后面的投入,那这个项目就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在一个潜在的口罩生产商看来,在他还没有采取任何步骤组织生产之前,他将要承担的从当前开始一直到最后达成生产目的所产生的一切成本,将这些成本称为“长期成本”是自然而然的。相应的,在已经购买了设备,租用了厂房之后,把为了达到生产目的而支付的后期成本称为“短期成本”也是合适的。
可见,后期的这些成本之所以被称为短期成本,不是因为生产者不能改变设备或厂房,不是因为这些因素已经固定了,而是因为漫长的生产过程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实现最后目标所剩的距离已经短了许多。在这里,长期和短期是根据不同的生产阶段来划分的。越是接近最终的产出目标,所投入的越是短期成本。
从这种观点来看,一个项目的盈亏也与其决策阶段相关。我们不需要把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来分析。事实上,如果固定成本是已经投入后不得不继续支出的成本,即沉没成本,那么根本不算是成本,企业只要未来的收入大于未来的成本,它就应该继续生产,因为就作出这一决策的时间点上来看,企业是正常盈利的,而并非是亏损。(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讲师)